“有余书记领路,我们致富路上走得更踏实!” 隆昌市胡家镇付家桥社区创业者余亮的故事
收获龙虾(受访者供图)
喷洒解毒液
稻虾养殖基地(受访者供图)
比起“社区党总支书记”这个称谓,80后余亮更喜欢别人称他为——“创业者”。
两年前,余亮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打造全国特色农业产业强镇号召,流转田地搞起了稻虾综合种养。两年来,他起早贪黑,苦干实干,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也给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六七户80后、90后养殖户加入进来。
11月13日,记者走近余亮,听他细细讲述自己的“创业经”——
◇本报记者 丁洁
实习生 贾娇 文/图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养殖龙虾“赚大钱”
一个电话还没讲完,另外的电话又进来了——采访被迫几度中断,余亮十分不好意思:“社区的事儿多,加上创业上也有不少的琐碎事需要打理……”
如果没有创业,余亮大概不会如此繁忙。11月13日临近中午,在胡家镇石龙村4组,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田里,除除草,给龙虾田洒解毒液,竟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合伙人张安顺笑呵呵地说:“这几乎是余书记的日常。”
作为隆昌市胡家镇付家桥社区党总支书记,余亮平时工作非常忙,但对于田里的活,从最初整理田埂除草、下地笼、捞虾、送货运输,到和村上沟通协调,再到积极学习养殖技术,他还是保持着凡事亲力亲为的习惯。拿张安顺的话来说,就是“很实在很活跃的一个人”。
1986年出生的余亮,2009年退伍之后,自己买货车搞过物流,也出去承包过工程,固定月收入超万元。2013年10月,付家桥社区人员出现空缺,急需一批年轻的后备力量充实进来带领社区发展,退伍后党组织关系转到社区的余亮,就成了合适的人选。在镇党委政府和社区的积极争取下,身为党员的余亮参加了组织上统一举行的文化考试,并取得全镇第一的好成绩,之后又经过社区居民选举,他便正式成为了一名社区干部。
谈及创业的初衷,余亮把原因归结为自己的“不安分”,再加上“党员本身就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责任”。
2018年4月,政府提出打造稻虾小镇的规划,号召大伙儿积极参与其中。因在镇上的农技中心工作,余亮对这个行业进行过一些调研,十分看好稻虾养殖的价值和前景,他果断响应号召,很快找到合伙人成立了水产公司,在胡家镇石龙村4、5、6组流转水田160余亩,开始了尝试与摸索。
在部队年年都是优秀士兵的余亮,身上有一股子不服输的闯劲儿,办事也向来果敢利落,这次初创业,他就几乎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大有“一干到底”的架势。在保证社区工作优先的情况下,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修建规范的田埂、整理水田到学习龙虾养殖技术,再到捕捞、送货,基本是全程参与。
“别看他是80后,但真的很能干,很能吃苦。”张安顺这样评价余亮。
通过认真的探索和努力学习,余亮很快就成了“半个土专家”。今年3月,基地里养殖的龙虾开始陆续出产,除了送往镇上市场,他们还在成都建立了销售点,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余亮便在隆昌设置了一个收购点,大量收购当地散户养殖的龙虾。
今年六七月,龙虾大量产出,更为余亮他们带来了不少“惊喜”——这只是第一年,就实现了约48万元的产值。“原本预计亩产可达150公斤,结果每亩只有75公斤。”不过,余亮还是略微遗憾地表示,由于去年10月的一些客观原因,龙虾产量其实是受到了一些影响的,不然的话,“估计产值能突破90万元”。说着说着,余亮眼睛开始发光,“万事开头难,慢慢走上正轨之后,一定会有更多的收益!”
创业路上艰辛多
80后小伙不畏难
回想起2018年刚开始创业时的情景,余亮说,他算是深刻体会到了“创业之路不会一帆风顺”这句话的含义。
“考虑到龙虾的生活习性,稻田里要先开沟,我们的水田里,最深的沟有两米,浅一点的也有一米五。”余亮说,无论是前期给田消毒还是后期捞虾,下田时都要穿背带防水裤,但下到深一点的地方,防水裤也不管用,泥水照样从胳肢窝漏进去,尤其夏季天气炎热,在不透气的防水裤包裹之下燥热无比,汗水泥水混合,全身上下没一处是干的,难受得很。
龙虾的日常管理中,巡塘是必不可少的,随时关注龙虾长势如何、是否生病等,生了病就必须及时治疗。余亮白天忙社区的工作,只能晚上去田边转一转,160余亩的田,大致一圈转下来需要两三个小时,“转到半夜回去是常有的事”。
最难过的,要数去年10月前后龙虾产卵、虾苗繁殖的时节。龙虾出洞产仔、觅食都不能缺水,但村民因为收割稻谷,把田里的水放了,当再需要上游放水下来的时候,却因为一些原因,上游的水迟迟未放下来。水田缺水,龙虾产卵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那几天,可把大家急坏了。”张安顺是团队中的技术人员,他着急上火地找余亮想办法,余亮立即跑到村上去协调,在田边上来回跑了好几天,时常看着干干的稻田发呆,在做协调工作的时候,吼得嗓子都哑了。
“说实话,真的想过放弃。”余亮说,那时,正是所有钱都投进去还没见到收益的时候,也不知道这条路到底能走到什么程度,迷茫和焦虑,让他们一度很沮丧。
“年轻人要创业,就要能吃苦。”正是这样的想法,让余亮又站了起来。后来,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他们修建了提灌站,解决了用水问题。
龙虾盛产的季节,余亮通常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到田里去收集地笼,挑拣合适的虾,再汇总之后送往销售点。忙完这一系列事情,就到了早晨上班时间,于是,他又接着到社区处理社区工作。
“与其明天为曾经的日子而后悔,不如今天就尝试着去努力。”这一年多以来,余亮除了除草、捞虾,还开着车去送过货,他说,那段时间,每天天不亮开着车奔驰在乡村路上,想到车厢后的虾,想到明天,就用这句话来给自己打气。
致富路上领头走
村民齐齐奔小康
从余亮的龙虾养殖基地成立之初,石龙村村民孟琦就一直在基地打工。
“以前在外地打工,没办法照顾到家里的两个孩子。”孟琦告诉记者,同是80后,在沟通交流中得知了余亮的创业谋划之后,他便放弃了在外打工的计划,来到余亮的养殖基地做管理工作,“除了能拿到固定工资,还能学习养殖技术,争取以后自己也有机会创业!”
和孟琦有着同样心声的,还有村里的留守老人陈大相。今年64岁的他与老伴都在余亮的基地帮忙,每到繁忙时节,他们帮助取虾、分拣,能拿到每天80元的工资。每年的3月起至9月前后,余亮的养殖基地约需用工6人,为村里部分留守妇女、贫困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此外,村民将农田出租给基地养虾,不仅种植稻谷不受影响,还能收取一定租金,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其附加值,因此,当地村民都很愿意把田租出来。
胡家镇洪家村的曾从建也是一名返乡创业者,去年,在余亮的带动下,他也走上了稻虾养殖的路。余亮的龙虾养殖基地不仅就近为其提供虾苗和技术指导,还设有回收点,因而他一不愁虾苗的成活率,二不愁销路。基于龙虾的生长特性,当年投产次年便可见到效益,很快就享受到创业成果的曾从建也乐呵呵地成了“积极分子”,带动了周边更多返乡创业者进行龙虾养殖,极大程度地支持了政府提出的打造稻虾小镇的号召。
不仅如此,当地还探索性地开展了“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养殖模式,由余亮的基地与当地村集体合作,为村集体发展稻虾养殖提供虾苗、技术支持以及回收,农户或贫困户以田地入股,盈利之后按照比例分红。目前,已经有4个村集体发展了近400亩稻虾养殖,辐射带动了300余户农户参与其中。
“有余书记领路,我们致富路上走得更踏实!”在余亮的龙虾养殖基地打工的胡家镇盘石村村民张承华高兴地说。
新闻推荐
黄桷桥村发展的雷竹、柑橘、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本报记者徐艳梅文/图11月12日,立冬过后的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仍是一派火...
隆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昌市,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