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刀尖上跳舞”的医生 对话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江涌教授

泸州日报 2019-10-14 15:59 大字

■本报记者 刘墨

视神经、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狭小的头颅空间内,在显微镜辅助下,江涌小心翼翼地避开复杂的神经、血管,谨慎地夹闭患者脑中的“不定时炸弹”颅内脉瘤……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江涌深刻体会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所需要的谨慎和耐心。

公式 “治愈疾病,降低死残率,让患者有尊严地生活”

大脑是人体中最为精细、也最为神秘的器官,任何脑部疾病都可能非常凶险。而神经外科医生,正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守护者之一。

江涌是西南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副主任,德国埃尔朗根大学(Erlangen University)客座教授及兼职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疾病及颅脑创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大脑是人的中枢机构,血管遍布整个脑组织,一旦出现差池,人可能就醒不过来,或者出现神经功能丧失等损伤。所以有人说,神经外科手术就犹如在“刀尖上跳舞”。

颅内动脉瘤夹闭面临重重风险,如果“视神经损伤了,眼睛就看不见了;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了,就会大出血,人可能当场就去世了;动脉瘤夹闭了,但是载瘤动脉闭塞或狭窄了,也会导致相应供血区域神经功能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对每一个患者都要用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因为对每一个患者而言,他的那台手术对他和他的家庭就是百分之百的希望。”江涌说,“治愈疾病,降低死残率,让患者有尊严地生活,就是我们的目标。”

公式 “与患者一起面对病魔,一起努力战胜它”

江涌清楚地记得自己作为住院总医生的第一台独立手术。那是在2008年的一天,一名来自隆昌的50多岁脑卒中患者到院急诊。经检查,该患者必须尽快手术。此时的江涌刚学成归来,一个年轻主治医生还要运用当时并不普及的显微镜辅助手术。对此,患者家属却没有犹豫,握着他的手说:“医生,一切交给你了。”江涌说,那一刹,自己感受到的信任与压力前所未有。“神经外科手术充满风险,‘上一秒天堂,下一秒地狱’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患者和家属的信任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医生与患者是一起面对病魔的‘战友’,一起努力战胜它。”手术成功了,江涌为此感到欣喜,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

现在,江涌的研究领域除了脑血管疾病外,还涉及创伤性颅脑损伤及神经损伤修复等。至今,江涌在国内外主流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的论文有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杂志发表的有20余篇,特别是有一篇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白质损伤的文章登上了国际脑科学权威期刊《Brain》。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将为早期处理颅内动脉瘤、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理论支撑。

公式 “手机24小时开机,20年没换号,免得患者找不到我”

神经外科充满神秘感,普通人往往对神经外科疾病的了解不多,而脑部疾病病情往往又会“急”“重”,这就要求神经外科医生要有与病患交流的能力、耐心乃至沟通的艺术。“与患者、家属交流要坦诚以待,要有耐心,将生涩的医学术语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释。比如用画图、看视频这些方式直观地告诉患者和家属手术的必要性、风险在哪里,这样就容易让人理解了。”江涌说,即使手术成功,术后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患者往往还会经历脑水肿高峰期、出血或缺血等并发症,重症患者还有漫长的康复期。这些都需要医生与患者及家属保持交流与沟通。为此,自工作以来,江涌的手机没换过号码,而且24小时不关机,“患者有问题可以随时找到我;医院收治了重症急症患者也可以随时联系到我。”

从医近20年,江涌诊治了不计其数的患者,经历过挫折也享受过成功的喜悦。如今,在接诊患者时,他往往能从患者及家属的陈述中敏锐地把握住关键线索,辅以必要的辅助检查,做出精准诊断,并依据患者情况提出合理诊疗方案。作为医院副院长,在处理各类行政事务的同时,他仍然坚持临床工作与手术,并抽时间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利用网络等保持着学习的状态,在家休息时也不忘用鸡翅、蛋壳等磨炼提升自己的显微手术能力。对此,江涌说:“我院脑血管病专科入选了国家发改委‘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在不断提升我院诊疗能力的同时,更要发挥我院地处川渝滇黔结合部的地理优势,对周边医院开展技术等全方位支持。既然选择了这一专业,我们团队就要不忘初心,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第一位。看到患者康复,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新闻推荐

甜城百名跑者 用奔跑的脚步,礼敬祖国70华诞

欢乐奔跑(全媒体记者黄俊钦)10月1日,市长跑协会举办“我与祖国共奔跑”活动,内江市100多名跑步爱好者欢聚一堂,以奔跑的脚步献...

隆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