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俯首抓基建偏僻山村变了样 ——隆昌市龙市镇大云村村支书刘天华助力脱贫攻坚小记

内江日报 2018-11-16 01:56 大字

工作中的刘天华

刘天华接待群众来访

刘天华(右)在村民家中走访

今年62岁的刘天华担任隆昌市龙市镇大云村的村干部已经17年了。十多年来,他坚持办实事、办好事,发动村民广建囤水田,摆脱旱山村缺水的困境;组织村民修路,让偏僻山村有了走出去的机会;带领村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人人享受红利,积极引进企业业主,为山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如今,大云村良田遍布,公路纵横,交通便利,产业兴旺,村民家庭和美、积极向上。这个逐渐大变样的贫困村,将在今年底退出贫困——

◇本报记者丁洁文/图

广建囤水田

旱山村走出大旱困境

11月14日,冬日里的大云村静谧而安宁,良田并排,隐隐闪着波光。

村支书刘天华一路走来,一路笑盈盈地看着。

2002年以前,这样的场景让人想都不敢想——没有河流,远离水库,没有大面积的蓄水田,大云村是远近闻名的旱山村,农业生产80%靠天,遇到春旱时,至少10个组要缺水。可偏巧村里人大多都靠种地为生,缺水的困境,让大伙儿头疼不已。

1998年,担任村民小组长的刘天华开始在本组组织村民自费建囤水田。在外打了几年工的刘天华一提出这个想法,就得到了很多村民的支持。通过集体研究决定,村民自筹部分资金,把村里一些已无人认领的闲置田收归村集体,利用15.5亩宽的两块田作为试验田,蓄起了1米多深的水。接着,他们又把这块水田承包出去,签订了十年的租赁合同,约定在旱情来临时,村民可优先将这1米深的水用于农事生产,大云村也由此成为了镇上第一家自筹资金修囤水田的村。

这一试,成功了。1999年春旱来临时,村民小组80亩农田的生产用水得到保证,不仅如此,第二年,水田承包的租金就返还给了村民,当初村民自筹建囤水田的资金也就此收了回来。此举大大鼓舞了村民们摆脱干旱的决心。

2001年,刘天华当上村主任后,继续大力兴修水利基础设施。

组织村民广建水利基础设施时,也曾遇到过一部分村民的不理解。有次村里要建一块11亩宽的囤水田,这块水田只需蓄水80厘米,就可满足近80亩田地的生产用水。可有一户村民坚决不同意把自己的田调换出来,这让村干部特别伤脑筋。刘天华来到这户村民家中,苦口婆心劝解,前后协调了近1个月,才让这户村民松了口。

从2002年开始,大云村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之下,通过水利项目,陆续修建了砖砌化田埂90根、囤水田18口,新修了6口堰塘,村里有了近100亩的囤水田。到2010年,全村的人畜用水基本得到解决。

2016年,村里还修起了提灌站,把古宇湖的水引过来,彻底解决了干旱的大问题。

组织修公路

昔日“天堑”变通途

“大云村以前是一个三角地带……”刘天华说,这里地处金鹅街道、迎祥镇、龙市镇三地交界处,属典型的丘陵地带,早些年不要说户户通,就连通村公路也还是小路。村民们出行,全靠双脚走,到镇上需要半天时间。

交通不便,影响的不仅是村民的出行,村民修房建屋,运输成本贵得吓人,修建一栋房子,从村口运建材到家门口,3.5公里的距离,运费就要花1万多元,这数目都可以多修3间房屋了,所以,“当时,村里有砖房的村民才二十多家”。

2002年,刘天华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召开大会,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把修路这件事提上了议程。

前后商议了十多次,会场也搬到了蜿蜒曲折的小路上,然后再搬到了修路现场,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人均140元集资修路,可通过务工再挣回去,村民们对这种以工代劳的方式很赞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年的4月,一场“修路运动”在村民的吆喝声中开始了。

说到这件事,村主任陈善荣觉得特别感动:“全村400多户人,98%以上的村民都特别支持,我们的村干部亲自上阵,挑抬泥土,挖铲路基,投入到这件大事中来。”修路时,出勤最多的一天,用工人数达到了500人,最长的“战线”有五六百米。担任总指挥的刘天华,脚下生风一般,从队伍这头跑到那头,跳上跳下,嗓子吼得都沙哑了,还在继续坚持。

就这样,本该收取18万多元的资金,通过以工代劳的方式,只收取了7000多元,再通过一些部门出资补贴,一条3.9公里长的村道终于修通了。2004年9月开始,又陆续拓展到了村民小组,到2006年3月,村里共修路10.9公里,极大地方便了村民们的生活。

村里修路,从主干道向村民小组陆续推进,协调工作还要继续做。2005年,8组一户村民修房子,可是村道离自己家还差800多米,材料没办法直接送到家门口,这让他很是气愤,他找到村干部,情绪激动地吵着要村上把这条路给他修通。刚巧,这户人在当初村里提出修路时持反对意见。刘天华趁此机会,多次上门与其协调沟通,拿出本子,给他算明白账,还找到他的亲戚朋友,让他们帮着说道理。

这户村民态度渐渐转变了,主动上交了修路的费用,两个月之后,通组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大家皆大欢喜。

2004年以后,全村共有近300户村民进行了房屋改造,按每户节约1万元的运输成本计算,全村总共就节约了300多万元不必要的开支。现在,从村里到镇上,只需要1个小时就可以实现来回。

离任村干部黄守清感慨地说:“在修路这个事情上,刘书记确实做了不少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很不容易!”

自2016年5月开始,大云村开始在之前修建的泥巴路基础上“提档升级”修筑水泥路,全村公路“组组通”,交通大变样,不仅村民出行便捷了,学校的校车也能开进村,孩子们去城里上学更方便了。

壮大村集体经济

村民每年可分红

大云村有238亩桃树,每年3月,大批游客涌向这里,赏桃花,品甘蔗,尝土货,也带动了村里的农家乐餐饮和商品零售。同时,还实现了上百人就业,其中包括不少贫困户。

这一切,还要从引进业主说起。

2009年,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找到村委,表示想要承包一片土地种果树。刘天华很高兴,鞍前马后地协调土地流转,通过争取补助,找银行贷款,提供了一系列“保姆式”的服务。水果种植业发展起来后,不仅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村民还通过开办农家乐、贩卖小商品以及到园区就业,实现了致富增收。

村里还发展了苗木种植场,吸纳了贫困户四五十人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此外,村上的堰塘和20多亩麻竹,也给村民带来了效益。每年每人有一百多元的分红收入,全部通过现金发放的方式,返给了村民。

刘天华坦言,看到村民们拿到钱的那一刻,是他最高兴的时候。

真心真情待群众

来回奔波人人夸

9组贫困户方道义今年72岁了,28年前,离婚和一系列的变故,让她的家庭遭遇到了重创,一个女人独自拖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

因为户口原因(两个儿子只有一个有户口),方道义的土地只有一份,为了帮她争取到土地,刘天华费了不少劲。他多次跑派出所,通过一些政策范围允许的方式,为她争取到了一部分土地,解决了娘仨的吃饭问题。

2007年,一场洪水冲垮了方道义原有的住房,刘天华和村干部商议,帮她租了本组一户人家的房子暂住。之后,为了帮她解决住房问题,刘天华还专程跑民政部门“求救济”,解决她的房租问题。

刘天华奔走的过程,充满了艰辛。那时村里还没有车,每次刘天华都是靠双脚走,1个多小时才能走到镇上。

2014年,刘天华帮方道义争取到了扶贫政策,通过易地搬迁,终于在2016年,方道义有了自己的新房。

“他是一个很热心和负责的人,但凡他答应了的事,就一定会做到。”贫困户廖太芳这样评价刘天华。廖太芳家的女儿考上了大学,但因为不想给家里增添负担,打算休学。刘天华屡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并表示会积极筹备,争取让孩子把学业完成,“很多次,他都专门来家里看我们,了解我们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能帮忙的就尽量帮。”

对待群众要耐心细致,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这是刘天华给自己定下的规矩。

大云村文书邱仕斌最有感触的就是,刘天华对村干部的要求比较严格,尤其是账目一定要明明白白的,比如村里的集体经济,刘天华就多次强调,要确保“从老百姓手里来,回到老百姓手里去”。受他的影响,村干部们对待工作也都保持着认真细致的态度。

今年4月,刘天华被查出患有胃癌,5月做手术,割掉了三分之二的胃。术后,本来4个月的假,他只休了1个月。出院后不久,他就强撑着身子出现在了搞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场。

“不到现场去看看,我不放心……”今年已经62岁的刘天华这样说。

他还想像当初组织村民自筹自建公路那样,哪怕只是往那儿一站,就是一面旗,一张鼓,为村里的建设,摇旗呐喊。

新闻推荐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中国工商银行内江分行助力企业电子化登记

成功办理营业执照银行工作人员协助办理自助打印9月30日,中国工商银行内江玉溪路支行首次成功办理了一张内江市企业营业执...

隆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隆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