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执教三十载 一片丹心育幼苗

内江日报 2018-07-25 06:54 大字

◇本报记者 丁洁 文/图

条件艰苦,咬牙克服;生活清贫,甘之如饴。数十年如一日,保持初心——在隆昌市迎祥镇杨家村龙溪村小,有这么一位党员教师,他坚守基层三十余年,默默耕耘,踏实付出,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坚守——

扎根乡村讲台,条件清苦不放弃

7月的校园静悄悄,学校都已放暑假了,隆昌市迎祥镇杨家村龙溪村小里,早没了朗朗读书声,李国刚却仍在校园里转悠,检查四处门窗是否关好,或者擦擦教师办公室里的桌子。

今年54岁的李国刚,有三十多年的时光都在乡镇学校的三尺讲台上度过。从1980年刚参加工作时的青涩小伙子,到如今通达干练的传道授业者,花白头发里写满故事。三十年里,他先后在龙市镇的大云村、普照寺小学、福庆中学和迎祥镇的关圣小学等学校任教,2003年9月,他被组织调往迎祥镇龙溪村小,担任小学数学教师兼村小主任教员,除了教书,还要负责学校的大小事务。

刚调到龙溪村小时,李国刚住在龙市镇大云村,距学校有十多公里的路程。路是泥巴路,不通公交车,他每天往返二十多公里,全靠双脚走。而且几乎每天都是早上6点从家里出发,7点20分就到校。在他看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就应做到,这也是他所理解的为人师表。

迎祥镇杨家松杉联合支部书记郭时贵的家距离龙溪村小只有四五米远,自2003年李国刚到学校的第一天起,郭时贵就觉得这位老师有些特别。

“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郭时贵说,他早晨起床时透过自家窗户向外望去,常能看到李国刚清扫校园的身影。有时天已经黑了,可教师办公室的窗户还透着亮光,有好几次,因为冬天天黑得早,又下着雨,路不好走,李国刚把学校的事情忙完时已经没办法回家了,只能到他家来“蹭饭”吃,然后回学校里住下。

村小条件艰苦,直到2009年,通往学校的主路才修通了水泥路,而从主路到学校有一段300多米的小路,直到2016年才完全修通。除了交通不便,生活条件也不好,李国刚刚到学校时,校园里没有通自来水,在食堂做饭,还要走1里多路去挑水。

即便如此,李国刚还是留了下来,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多年来,他就是这样,摸索在月朗星稀的山路上,伴随着晨曦迎接每一个黎明,最早到校开始巡视学校各个方面的事务,组织师生开展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他也是在检查完所有事项之后最晚离开学校的那个人。

“我出身农村,清楚地知道农村孩子读书有多困难……”一句话,道出了李国刚坚守的初心。

付出——

爱生如爱子,一人身兼数职

“我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他总是耐心地讲解,一直到我们真的懂了为止。”刘隆乾是李国刚教过的学生,提到李国刚老师,他的言语里满是崇敬之意。

农村孩子对于知识的渴望非常迫切,李国刚的讲解也更扎实而全面。他总是先将所有学生的问题回答完了之后才来处理其他的事,因此没少耽误回家的时间。“有时他还会主动对我们进行辅导,是一位很负责的老师。”刘隆乾说。

在龙溪小学的14年里,李国刚带了12个毕业班,学生的成绩在整个迎祥镇都数一数二,今年毕业的28个学生中,属于优生(单科考试成绩85分以上)的就有16个。

村小的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和祖辈一起生活,思想上缺乏沟通,较易走极端。李国刚常和孩子们谈心聊天,对于个别顽皮的孩子,耐心说服教育,既当老师,又当“父母”。李国刚记得,有个12岁才来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学校经常打架,刚进校时,满学校跑,根本就不听招呼。李国刚花了三个学期的时间,一有空就找到这个孩子聊天、谈心,慢慢地改变了他的面貌。

今年6月下旬的一天,杨家村有一个孩子没有来校上课,李国刚打电话给孩子的爷爷奶奶,被告知孩子一大早就到学校来了。李国刚立即发动学校老师在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上寻找,而他也踩着稀泥,踏着杂草,拨开玉米秆,把5里多的山路走了三遍,依旧不见孩子的踪迹。

虽然孩子没有进校园,不算是学校的责任,但李国刚还是很焦急。他报了警,也打电话向上级汇报了情况,最后才得知,孩子并没有去学校,而是趁爷爷奶奶去赶场又溜回了家。一场虚惊,李国刚带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学校时,已经下午1点多了。

龙溪村小周边有池塘水库,乡村公路从校门口通过,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因而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在每周一的周会上,李国刚都不厌其烦地讲解预防溺水和交通安全有关知识,让安全观念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除了上课、抓学生管理,李国刚在教师队伍管理上同样带着一腔赤诚。

蔡杨是去年刚到学校来的教师。在一次新教师培训时,她被抽到隆昌市讲课。由于没有经验,蔡杨很紧张。针对她上课时的表现,李国刚分析了一系列的问题,叮嘱她各种注意事项,晚上11点多了,还给她发微信,传授经验。“有那么一瞬间,觉得他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那种谆谆教诲,让人很崇敬……”蔡杨说。

蔡杨告诉记者,她刚到村小来的时候正值新学期开始,本以为办公桌上会堆积厚厚的灰尘,可伸手一摸,桌面竟然一尘不染,“后来才知道,那是他假期里擦过的。”

在同事的眼里,李国刚就是这样,在“老带新”帮扶计划中,给予年轻教师无私的指导和帮助,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以诚待人,和蔼可亲。

忠诚——

一片丹心为教育,愿把一生献给党

四四方方的操场里,两棵小树已绿叶成荫。

李国刚来到龙溪村小担任管理工作以来,学校的样貌和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变——新打了两口井,解决了师生吃水难问题;为了提高师生们的饮水质量,现已用上了自来水;旧教室后面,新砌了一排堡坎,保障了师生们的安全;食堂新安装了天然气,方便师生们就餐;各种智能设备也进入学校,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而李国刚,还是李国刚。从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刻起,入党誓词就成了他工作中的目标。之后他有很多次机会可以申请调离乡村,但却从未离开。“我走了,这些孩子怎么办?”这是自问,也是他的答案。他也慢慢地在农村工作中发现了乐趣,安然地留在了这片广阔的天地中。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李国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个朴实的理念。15年前的暑假,组织要将他调到龙溪村小之前,曾征求过他的意见。既要教学又要管理,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他二话没说,毅然扛了下来。

近十年来,李国刚多次获得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执教三十多年,他安心在边远学校工作,把知识播撒到农村孩子的心中,也将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

“金钱、名利,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李国刚说,能够在这所乡村小学一直干到退休,也是很不错的。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女儿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献了青春献终生,一片丹心传子孙——这大概是李国刚对党最庄重的承诺和最忠诚的行动。

新闻推荐

隆昌市举行市校(院)合作相关工作培训

(李波李小莉)7月18日,隆昌市召开2018年度市校(院)合作暨R&D投入工作推进培训会。各镇(街道)相关人员、市级部门分管领导和...

隆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隆昌市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