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上的客家话(下)
各地方言
□雍也
东山一带客家人的客家话为什么保留得比较好?我认为在于其聚族而居,在于其位置偏远,在于其“住山不住坝”习俗带来的封闭,特别是:客家人有尊重保护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有尊祖敬宗寻根报本、善待亲族、敦睦乡邻的族群意识;有崇文重教、忠孝为本的家风传承意识。
不然,何以客家人都说得清自己的来龙去脉并保留下那么多完好的家谱?何以有将自己先辈遗骨从家乡拣出一路跋涉带到新的住地重新安葬,让祖宗的骨头在新家园安眠,让坟前的青草与庄稼一同生长?何以有四川仅见全国少见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的精美会馆群落至今闪耀在古镇上空?何以有矫健翻腾的长龙飞舞在客家人的土地?何以有在四周湖广话包围侵蚀至今仍在簌簌绽放的客家话飘飞在龙泉驿的阡陌田野?
特别是,“宁丢祖宗田,不丢祖宗言”这句客家祖训里面对祖宗传下的客家话表露出了多么真挚的情感,多么凝重的寄托,多么用心的呵护,多么决绝的选择!他们一定是把语言当成了祖宗给自己烙下的胎记,当做自己找回失落千年身份的脉络,当做找回故乡的标识,当做打开族群共同记忆的秘钥,当做与祖宗对话的通灵宝玉。
客家人作为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的民系,他们崇文重教的意识是值得推崇的,他们耕读传家的传统是值得重视的,他们尊祖敬宗的观念是值得尊重的,他们忠孝为本的教诲是值得传承的。与他们打交道,我甚至觉得,他们孝顺父母之诚、友爱兄弟之情、待人处事之义、善待乡邻之淳,受人以托之忠实在强于我等非客家人。
我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我爱人的二哥(大哥已去世)一家人靠打工和做点小生意生活,日子不但不富裕反而有点捉襟见肘,但他们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对父母的照料——因帕金森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母亲(医生说最多活不过三五年)和风烛残年时常生病吃药的老父亲。说来这两位老人也很有趣:在他们相互的交流中,父亲一辈子只讲湖广话(他是湖广人),母亲一辈子只讲客家话(她是客家人,像许多客家妇女一样,是家里掌握发言权的人,我爱人很好地传承了岳母这一点,是家里“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的“一把手”),我在一边听他们摆龙阵感觉就像“鸡同鸭讲”一样,而他们就这样安然自在交流了几十年。
母亲卧床近十年之后才于几年前油尽灯枯安然去世,父亲今年已有九十一岁,经常打点小牌、喝点小酒、隔三差五生点小病——这样的家庭辛苦与艰苦可想而知,但他们从无怨言、从不叫苦、从不给父母脸色;他们一分一厘地挣钱糊口,一把一把地花在老父母身上,让人想起一句流传甚广的客家祖训: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就洛带古镇来看,这个西部客家小镇清末有举人7个,秀才9个,先后出过经商奇才巫作江,国学大师王叔岷,中国纳米技术第一人李声泽,著名教授袁正光,著名画家白德松、阿年,天文学家刘子华,书法家雷仲伟,著名烹饪大师杨文,作家刘晓双,学者肖平等各类人才,一方小小天空竟然如此群星璀璨,让人惊叹不已!在笔者看来,上述两句祖训正好道出了客家人一个大秘密:为什么客家人人才济济,为什么客家人多品德良好,为什么客家人多受人尊重,为什么客家人多家兴业旺,甚至客家话为什么千余年来保留传承如此完好。
著名客家学者陈世松认为,早先四川客家人分布极广,达110多个州县(厅),客家方言岛总数在500处以上,现在较大的仅有成都东山、西昌以及隆昌。据客家文化学者肖平研究,成都市客家话的流传1949年前的分界线在锦江春熙路一带,现在已退缩至成华区保和乡一带。
在笔者看来,可能已经退至龙泉驿区十陵一带,即著名语言学家董同龢在其经典之作《华阳凉水井记音》中所解剖的东山客家方言所在地。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加速,龙泉山一带的客家文化与语言的土地正像岛屿被潮水从四面袭来,或许会被最终淹没,消失在世人怅望的目光中。(完)
新闻推荐
总投资1706亿全省474个重大工业项目开工单个项目平均投资3.6亿元,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
单个项目平均投资3.6亿元,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制图/杨仕成华西都市报讯(记者赵雅儒)4月25日上午,四川省2018年重大工业项目集中开工暨华鼎国联动力电池产业化...
隆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