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酒故事”,品味“酒文化” 城阳新闻小记者团走进寺后老烧锅酒厂
地下酒窖内,一坛坛“珍酿”引起了小记者们的浓厚兴趣。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于田乐
对于城阳人而言,寺后老烧锅酒一定不陌生,可它是怎样酿成的呢?多数人或许听说过,但并未亲眼目睹。近日,城阳新闻小记者团来到了寺后老烧锅酒厂,探寻它的生产过程和传统酿制技艺,倾听一个个有趣的“酒故事”,了解这一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酒知识”和“酒文化”。
原来,酒是这样酿出来的
“我站在这儿就能闻到酒香味儿了!”酿酒车间外,桃林小学的王子赫小记者兴奋地说道,“之前看到了可乐的生产过程,今天再来看看白酒是怎样做出来的。”进入酿酒车间,一股浓郁的粮食味道扑鼻而来,“大家觉得这是什么味道?”讲解员问道,“玉米!”“小麦!”“高粱!”小记者们踊跃回答着,“没错,我们的酒都是用高粱和玉米酿制而成的,其中主要是高粱米。大家可以来这个房间看一下,这当中堆放的一袋袋粮食都是高粱,还有这个像砖头一样的,是红曲块,酿酒的过程中要用到它进行发酵。”
接着,小记者们来到了酿酒车间,“哇,师傅们在那口大锅旁炒什么啊?”“为什么要把这些粮食放在这些‘小方块\’呢?”小记者们打量着酿酒车间内的每一个环节,“车间内的每一个区域分工各有分工,大致可分为炒制、发酵、晾干、冷却蒸馏的过程。师傅们先将粮食放在大锅内翻炒,之后将其转移到这一个个‘小方块发酵池\’中进行发酵,再将发酵好的粮食继续送回锅中加热,接下来再用这台机器,将粮食不断‘翻个头\’,使其晾干,最后再送到冷却蒸馏的仪器中,酒就制出来了。”讲解员向小记者们介绍着酒的酿制过程,“快过来看,刚酿好的酒从这儿流出来了!”桃林小学的赵绘茹小记者说道,“这是经过冷却蒸馏后刚酿制出来的酒,酒精度数高达70多摄氏度,这样的酒每天要酿1000多斤呢。”讲解员向小记者们介绍道。
珍藏于酒窖中的记忆与情怀
离开酿酒车间,小记者们来到了民国特色的地下酒窖,“为什么酒窖一般都是在地下呢?”桃林小学的庞浩宇小记者问道,“白酒怕强光直射,应储存在阴凉处,因此把酒窖设计在地下最好。如果选择了阳光地带,亦或者是有着阳光直射入的地方,会使白酒发生化学反应,甚至会出现变质、变味的现象。”讲解员向大家介绍道,“白酒不仅对储存环境的湿度和温度很挑剔,并且对盛酒的酒缸、甚至封坛用的纸张都有严格要求,酒窖中的酒缸选用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的陶土缸,其透气性好、正常损耗率低,有利于酒的老熟和发酵。而封坛则采用桑皮纸、人工封坛,这是由于桑皮纸韧性较好、耐水性强。”
“2016年、2010年……这里年代最长的酒是什么时候的呀?”桃林小学的吴睿泽小记者问道,“年限最长的酒放在这个柜子的顶端,由于其很珍贵,所以盛酒的容器都和其他的酒缸不一样,大家可以猜一下,这一罐酒有多少年了?”“20年!”“30年!”……“你们都猜错了,它足足有100年了,长年下来,这瓶酒仅剩下一小杯的量,非常珍贵。有不少家长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会来存一坛酒,等孩子考上大学、结婚的时候拿出来享用——珍藏的是记忆与情怀,也是一种酒文化。”
走出地下酒窖,小记者们来到了寺后老烧锅酒的传习所,一件件老物件引得小记者们驻足观看,“这是早先用来从地底下打水的设备,现在几乎见不到了。”讲解员向小记者们介绍着,“早前农村奶奶家有这个设备,不过好几年前就没有了,没想到现在还能再见到。‘地下打水\’的过程真的很好玩儿,按一下长长的手杆,水就取上来了。”一位小记者说道。
新闻推荐
春暖花开时节,隆昌的乡村又热闹繁忙起来。3月31日至4月8日,响石镇万花谷举办了“甜城游·山水情”2018内江山水之旅——隆昌首届七彩蝴蝶、机器人暨浪漫花海旅游节,活动现场,游人如织;普润镇印坝...
隆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