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话旧录》里的天府成都

成都晚报 2018-02-23 06:27 大字

□林赶秋/文江宏景/摄影

成都平原是中国最富饶的平原,丰富的水力产生了不少面粉和油磨坊,平原上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密集,船可以从灌县、成都和江口到达长江,农业欣欣向荣,平原是一幅乡村和平安宁的图画

“成都平原是中国最富饶的平原。一年可收三熟或四熟。主要物产是大米、丝绸、鸦片、烟草、糖、红薯、靛青、桑皮纸、菜油和其他油类、玉米、棉花,还有各种水果和根茎作物,香瓜和西瓜产量惊人。丰富的水力产生了不少面粉和油磨坊,平原上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密集,船可以从灌县、成都和江口到达长江。多彩的树林中能看到桔子,混杂在鲜艳的枝叶中,桑树很多;到处都在纺纱织布,土地没有杂草,看起来仿佛是用泥刀和耙子在耕作,如爱默生曾贴切地说,“耕种是用铅笔而不是犁”。常有一些小庙,或不如说是神龛,由实体的砖石造成,供奉土地神,偶像上附有露天的浮雕,龛前香火不断。整个白天,独轮手拖长的吱嘎声没有片刻的安静,农业欣欣向荣,平原是一幅乡村和平安宁的图画。”

上述是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毕晓普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亲眼所见的成都风光,跟光绪时举人周询看到的并无二致,只不过周氏用笔极简,竟以“平原沃壤”四字了之;再费辞,也不过“民物殷阗,地广土沃”“田土沃衍,人民繁庶”数语而已。

在《周询笔下有趣的成都史地人文》一文(见2018年1月12日《成都晚报》)中,我们对周询的介绍太过简略,现据相关材料补说几句。周询,字宜甫,晚号逢庐老人,贵州麻江人。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卒于1950年。光绪年间举人,曾任隆昌、华阳县知县,广安州知州,后供职四川督署文案,历事三帅,以勤于职守,为总督岑春煊、锡良、赵尔巽所赏识。辛亥革命后,一度出任巴县知事,未几去职,相继任成都、重庆中国银行经理。晚年潜心著述,写有《蜀海丛谈》《芙蓉话旧录》等书十数种。

下面拟从《芙蓉话旧录》各卷内摘引一些涉及天府文化的段落,依旧略加解读,以填补前文的不足与未逮。

成都这个地名始于周朝末

作为地名,“成都”到底始于何时呢?《芙蓉话旧录》卷一“县界”篇云:“成都之名,始于周末。”这个论断是对的。倘若再表达得准确点,可以说成:始于战国。在《庄子》《尸子》《吕览》等传世的战国文献之内,“成都”二字就已屡见不鲜,但均为“成为都市”之意,并不特指成都这个地方。“成都”作为地名,则较早见于上世纪考古发掘的战国文献之中或战国文物之上。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内出土的竹简本《南郡守腾文书》中提及了两次“成都”,该文书作于公元前227年,说明在此之前,成都作为地名就已为民众所知。1985年荥经出土的“成都矛”和2017年蒲江出土的成都矛,其上虽均有“成都”二字铭文,但都无法确定其具体的铭刻年份。1987年在广元市青川县白水区出土了一件战国铜戈,上有“九年相邦吕不韦造……成都”等铭文。其准确年代为公元前238年,是目前已知的“成都”作为地名最早的文字记录。

清代成都名胜

惟草堂、武侯祠、薛涛井、濯锦楼数处

锦江区江南馆街北侧发现的唐宋街坊遗址里,有纵横交错长达数十余米的铺砖街道,用特制的细长条形砖竖砌而成,或呈“人字形”,或呈“回字形”。路面中间略高于两侧,路面有明显的车轮碾压痕和使用损坏后的修补痕迹。那么,清代成都的街道又是怎样一种状态呢?《芙蓉话旧录》卷一“街道”篇云:“清季开办警察时,全城四门及附郭街道,大小共五百有奇。时未改筑马路,街面最宽者为东大街,宽约三丈。次则南大街、北大街、总府街、文庙前后街,皆二丈许。其余多不及二丈,惟科甲巷最狭,阔仅数尺。各街面悉敷以石板,两旁有阶,高于街面四、五寸,阶上宽二尺内外。两旁人家屋檐悉与阶齐,雨时行人可藉檐下以避。水沟悉在阶下,平时与街面同覆以石,故俗呼‘阴沟\’。每岁春夏间,必启石疏浚一次。城内外各街平坦,无一陂陀。地势以中暑袜街、提督街一带为较低,遇霪雨时,恒患积水。全城沟水多汇于金水河及护城河流出,城内又有巨塘十余处,亦可受水。”

“城内之金水河及护城河皆岁久淤浅,河身复狭。两岸居民多倾弃尘秽,且就河边捣衣涤器,水污浊不能饮,故城内触处皆有井。”《芙蓉话旧录》卷二“饮料”篇如是说,“成都古称‘陆海\’,土甚薄,凿二丈许即得水。各街既有公井,人家亦多有私井,私井听邻近汲取者亦多,故井水最为普通。”周询对“陆海”一词的理解,好像有点望文生义。山川物产富饶,恰似大海包含万物,谓之陆海。古人最初称关中为“天下陆海之地”,后来移指成都平原。正如“沃野千里”一词,最初也是赞的关中,后来几乎变为成都的专属写照了。

在千里平原之上,成都四面“平衍无山,山之最近者亦在六七十里外。城中人有生长未尝远行者,至不知山作何状。城内最高楼上,遇晴霁时,可微见灌县一带山影,然亦不过翠痕杳霭而已。城外可供游眺者,惟工部草堂、丞相祠堂、薛涛井、濯锦楼数处名胜。”《芙蓉话旧录》卷四“游览”篇这样写道。周询认为,成都游览之胜地,“舍此数处,即无可纪”。至今,这几处仍是成都的特色景点。

陈麻婆豆腐清末每碗售钱八文

成都倒是有许多名小吃给周询留下了深刻印象,其《芙蓉话旧录》卷四“小食”篇载:“市上如水饺、肉包、豆花、汤元、油条、馎饦等类,皆各地最普通之小食品。(馎饦,成都呼曰‘锅魁\’)此数种中,当日成都,亦不乏出类拔萃者。水饺,各小食店皆售之,而以冻青树街之亢姓为最驰名。亢姓业此始百年,专售水饺一种,以生肉为馅,每枚售钱二方。每日用肉若干斤,面若干斤,皆有一定限度,售毕即停贸,往食者稍晚即不能得。调和极精,尤以辣子末(俗呼‘辣子面\’)为他家所不及,故多专购其辣子末作家常之用,且赍至远方馈人者,亢姓亦以此致富。肉包,最早以老玉沙街口者为最,每枚三方,购至十枚,则减为二十八文;兼售汤元,亦极精细,每枚二文。后三倒拐街之王姓亦继起有声,王姓兼售蒸饺及酿肠,亦色色精美。其蒸饺、肉包之价,与老玉沙街之肉包同。豆花,各饭店均有,然以山西馆街者为最善,专售豆花,连调和每小碗钱三文,不兼售饭,只兼售锅魁以佐之,每日食者几无虚席。又北门外有陈麻婆者,善治豆腐,连调和物料及烹饪工资一并加入豆腐价内,每碗售钱八文,兼售酒饭。若须加猪、牛肉,则或食客自携以往;或代客往割,均可。其牌号人多不知,但言陈麻婆,则无不知者。其地距城四五里,往食者皆不惮远,与王包子同以业致富。油条更为普通,由作坊发与各小贩用扁竹篮盛往各街叫卖,家家皆可就门前购食,每条三文,购至三条,则减为八文。锅魁每枚四文,购至两枚,则七文,三枚则十文。又洗沙包子,作方形,上印“囍”字,大倍于肉包,每枚四文。米蒸黄糕,每枚二文。当时成都人家,殆无不以此数种作早点者,亦生活低下之一斑也。”

新闻推荐

隆昌市爱心人士到敬老院送温暖

(陈洁郑强)2月12日,隆昌市胡家镇敬老院,热闹非凡,喜气洋洋。爱心人士为院内的老人们送来一批年货,受到称赞。当天上午,由隆昌市泡菜哥山庄、亿田集成灶专卖、化荣食品有限公司、鑫壵有限公司...

隆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隆昌市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