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内江小吃:甜城风味勾起甜蜜记忆

内江日报 2018-01-31 06:02 大字

古郡汉安,甜城内江。

内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不断提升和创新,传承至今。内江美食发展出各式酥、脆、咸、甜、酸、麻、辣等菜肴,品种丰富,别具特色。内江美食广受食客赞誉,以其在川菜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了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川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而在众多内江美食中,除大千干烧鱼、大千鸡块、千层烧白等知名特色菜肴声名远播外,还有不少“内江小吃”也让人垂涎欲滴。

◇全媒体记者 唐晓萃 文/图

A

“内江小吃”倍受广大食客赞誉

“从上世纪初起,内江饮食在继承传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江风味......”据中国烹饪大师、四川省烹饪协会副会长杨国钦介绍,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内江餐饮业出现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内江菜开始融合外来菜系特色,同时继承地方风味,形成了“甜食风味”“大千风味”“小吃风味”等。在杨国钦看来,内江风味的提升对内江的地方特色小吃产生了较大影响。

同时,在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之为“甜城”的甜食文化经过深入挖掘,成就了内江一大批特色小吃。“当时知名的有焦皮酥、赖包子、凉蛋糕、糖油果子、椑木镇油炸粑、蜜味糍粑、黄粑、凉糕等一系列风味小吃。”杨国钦告诉记者,部分名小吃后被收入《四川小吃》和《中国名小吃》等多部书籍中。

天下佳肴聚兴盛,人间美食乐大千。

随着内江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江餐饮业进入了繁荣时期,2000年至今,内江城区沱江两岸河堤改造、扩建,特别是东兴城区的快速发展,座座高档餐饮酒楼林立,内江涌现出了一批名菜、名小吃、名店,以及名厨师,推动了内江餐饮业的蓬勃发展。

为展现大千美食风味的魅力,内江餐饮界的名厨大师在传统饮食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发出了系列创新小吃,如川糖果子、内江黄粑、甜城大千糕等,这些小吃的烹制工艺精湛,令人拍掌叫绝。据悉,就连国家领导人都曾对内江的各式蜜饯、冰糖等名点给予过高度赞誉。

B

“内江小吃”的味道与传承

对于内江人来说,无论脚步走多远,念念不忘之中少不了儿时的“内江小吃”。

板板桥油炸粑

谈到“内江小吃”,不得不提到东兴区椑木镇板板桥油炸粑。曾经内江的街头小巷,除了“麻糖”的叫卖声,还不时回荡着“板板桥油炸粑”悠扬绵长的叫卖声。

板板桥油炸粑外酥内软,油而不腻,咀嚼有味,已经在内江“香”了180多年。多年来,板板桥油炸粑地道的口味早已走出内江,获得了许多外乡人的称赞。

据悉,就连朱德总司令都曾与板板桥油炸粑有过一段往事。朱德曾带领部队与北洋军在内江、隆昌交界的牛棚子交战,体力消耗过大。此时,朱德的勤务兵送上一些圆圆的饼,金黄呈亮。朱德吃起饼来香酥可口,甚是高兴,问道:“这叫什么?”勤务员回答:“油炸粑。”“哪里做的?”“椑木镇板板桥。”

“如今,板板桥油炸粑已被列为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之一的我深感自豪。” 1月26日,记者来到椑木镇板板桥,见到了板板桥油炸粑的第七代传人门源。门源告诉记者,如今,板板桥油炸粑依然是手工制作,注重选择优质的糯米、绿豆、菜籽油,以其做工精细,仍然热锅热灶,现炸现卖,油炸粑呈灯盏窝形,金黄发亮,食之口舌生香。

店内,店员们有的忙着捏糯米团,有的忙着招呼顾客……店里的油锅中,金黄色的油炸粑吱吱作响,香飘四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食客。

“板板桥油炸粑成了内江人,以及外地食客喜爱的小吃,咱们店内的油炸粑常常供不应求……”虽然板板桥油炸粑的名气已经打响,但门源并不满足于现状。

最近,门源听说内江市即将举办“甜城味 幸福年”2018内江美食之旅活动,他报名将板板桥油炸粑的基本信息上传到了活动的《甜城味 内江美食地图》上。“今后,我希望‘板板桥油炸粑\’登上更高更广的‘舞台\’,被更多人熟知;同时,我也会带领店员们不断提升制作工艺,努力将其打造成内江的一张美食名片。”

内江蜜饯

内江的糖业曾驰名中外,因而被称为“甜城”。内江的糖制产品——蜜饯是内江著名的地方小吃,选用优质的白砂糖、水果、蔬菜、药材为原料,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经过十几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

“蜜饯最先是由家庭主妇将各类瓜果、蔬菜、药材放进锅内,用制冰糖产生的水熬煮而成,或自己食用,或在逢年过节、做寿迎亲时款待宾朋,民间俗称这类制品为‘煮货\’。”杨国钦介绍,内江蜜饯正式兴起于1676年,原料有瓜果、蔬菜、药材,具有“色泽透明、饱糖饱水、味美香甜”的特点。

民国时,是内江蜜饯产业最为兴盛的时期,大华、德华、美新、协康、复兴荣等20多家蜜饯铺成为内江著名商号,内江蜜饯常年产量50万公斤。

发展至今,内江蜜饯仍是不少市民喜爱的小吃。在内江城区,不乏售卖蜜饯的商铺;然而,还在用传统手艺制作蜜饯的却少之又少。在市中区文英街和交通路的交叉口处,记者找到了这样一家店铺。

店铺内的蜜饯琳琅满目,其中,桔饼蜜饯,色泽红亮,滋润化渣,桔味浓郁,有止咳化痰,开胃健脾等功效;天冬蜜饯,色白晶莹,滋润化渣,甘爽宜人,有润脾养胃,清热生津作用;樱桃蜜饯,形似玛瑙,色泽红亮……蜜饯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深受老百姓喜爱。

全家已经搬到成都的内江市民廖婆婆带着孙女前来购买了五大包各种口味的蜜饯,“每次回内江,我们都要来买,其他地方买不到这么正宗的蜜饯。”

店铺是制作蜜饯36年的师傅饶政所开,据饶政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内江蜜饯是一项很红火的产业,蜜饯商铺满大街都是,星罗棋布。

现如今,和他一起从事蜜饯制作的朋友中,就他一人还在坚持。“内江蜜饯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大部分手工蜜饯销声匿迹的情况下,这对于蜜饯行业来说,无疑是一种保护与激励。” 饶政表示,今后,他还要将此技艺继续坚持下去;同时,他也希望找到合适的年轻人,将手工蜜饯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丝丝香王凉粉

凉粉是四川人喜食的一道小吃,内江的丝丝香王凉粉,不仅是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四川省授予“四川省风味小吃”品牌称号,在内江的凉粉品牌中独树一帜。

相传,丝丝香王凉粉的创始人王海清出生于清朝末年,是内江市东兴区白合镇人,最早将制作凉粉的技艺传于其子王辉武。当时王家育有5个子女,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二女儿王朝仙虽没有上过学,却聪明能干。于是,王海清便口传心授,教她做些凉粉到集市上卖,用于贴补家用。为了让凉粉口感更好、有卖相,王朝仙还尝试着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做些改进,加上她不辞辛劳走街串巷的叫卖,渐渐地,王凉粉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并以其地道的口味,得到了当地人的肯定和赞赏。

1996年,在走街串巷的叫卖中攒够钱后,王朝仙在内江市市中区的步行商场内开设了第一家小店,将祖辈们风餐露宿、走街串巷的挑担经营方式转为有稳定场地的驻店经营。如今,除了在内江开起数家“王凉粉”店外,在成都、重庆、河南、贵州、新疆等地都有了丝丝香王凉粉的加盟店。

“之所以广受赞誉,是因为王凉粉的产品在原料选择上和制作工序上要求非常严格。”丝丝香王凉粉的第四代传承人张义介绍,以花生凉粉为例,首先要将出浆率最高的本地花生、豌豆淀粉、红薯淀粉作为原料,随后将花生经过4个小时以上的泡发。泡发后,将花生去皮磨成浆,磨好的花生浆置于灶上烧开,再将豌豆淀粉和红薯淀粉用少量清水按比例和成稀糊状,倒入烧开的花生浆搅拌均匀后,调小火慢煮;最后将煮熟的花生凉粉冷却切条,拌上精心熬制的上乘辣椒油、酱、花椒、姜蒜等作料,精心的调制使得凉粉口感细腻,辣而不燥、香而不腻,因此成为了深受广大食客欢迎的休闲小吃。

如今,王凉粉凭着其良好的口碑已在全国发展了44家加盟店,名气已打响。“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会不忘初心,继续做好品质食品,让广大食客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张义说道,在即将到来的“美食之旅”活动中,他将在活动现场展示王凉粉的特色小吃。

C

怀念“儿时的味道”

内江的特色小吃还有许多, 手工花生糖、一品德风干鸡、王记牛肉干、金丝牛肉、黄氏吹糖、水糖冰粉等,共同组成了内江美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许多内江人怀念的“儿时味道”。

62岁的郑晓文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内江人,1967年,他和家人居住在火车站附近,当时12岁的郑晓文最喜欢吃的小吃就是凉粉,“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仅4分钱一碗的凉粉,我们这些孩子都难得吃到一回。”

为了能够解馋,郑晓文和小伙伴们时常借着放假的时间,到处去搜罗废铁。对他们来说,当时的废铁就像宝贝一样,每次谁捡到大块的,都会欣喜好几天。“当时的废铁是5分钱一斤,我们把卖来的钱交给家长贴补家用,只为自己留下四分钱……” 只要足够在四方块吃上一碗凉粉,对于郑晓文和小伙伴们来说, 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听说内江市即将举办2018内江美食之旅活动,刚从广州回来的内江市民王玲早已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王玲告诉记者,作为一名“80后”资深吃货,她从小就喜欢吃内江的街头小吃,既美味又实惠,可惜长期身在外地的她很难吃到。

“太棒了,这次回来有口福了,我一定要喊上家人朋友一起去大吃特吃……” 对于像王玲这样的外地返乡人来说,即将举办的“甜城味 幸福年”2018内江美食之旅活动正逢新春佳节,回家团聚时家乡正在大摆美食盛宴,自然少不了尝尝那记忆中的“内江小吃”。

新闻推荐

隆昌市:法治文艺宣传进乡村

(陈洁杨翠)为创新普法宣传形式,将“七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隆昌市多措并举,加强农村普法宣传,组织法治文艺演出队深入乡村,为群众开展寓教于乐的法治服务。在基层演出节目中加入法治...

隆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隆昌市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