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县消水镇枇杷村118名贫困村民全部脱贫,全村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一个贫困山村的脱贫之路

南充日报 2019-11-18 00:49 大字

●杨汉国

营山县消水镇枇杷村地处深度贫困地区,是营山县和消水镇脱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全村4个村民小组分布在落差达200米的高山深沟,地貌复杂,自然环境严酷。

“全村有贫困户36户,贫困人口118人,2014年,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枇杷村“第一书记”罗凌巍说,经过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营山天胜大酒店、驻村扶贫干部的努力,如今贫困人口不仅全部脱了贫,而且村里小规模养殖种植户达20余户,全村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

A 项目+资金 枇杷村变了样

行走在枇杷村,笔者感受最深的是,小车可以直接开进村里的大院。放眼望去,远处山峦起伏满目葱茏,近处座座新房错落有致,一盏盏诱虫灯宛若哨兵林立田间。

沿着平坦的石板小路,信步走进2组村民王润林的家,只见三间砖木结构的新房装饰一新,室内寝室、客厅、厨房、水冲式厕所布局合理,生活功能完善。

“过去一家三口住在山沟里,还是6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一遇暴雨就提心吊胆,想搬出来居住,但资金又不够。”王润林动情地说,是国家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他盖起了这座75平方米的砖瓦房,终于圆了住房梦。

据营山县财政局局长黎荣介绍:“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对照‘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要求,营山坚持定向发力、精准施策。锁定民生补短板,创新支持方式、优化支出结构、突出支出重点,加强项目与资金对接,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着力拔穷根摘穷帽。2014年以来,枇杷村相继建起了村道水泥路5公里,产业观光便道2.8公里。完成C、D级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13户,整治山平塘2口,建起4口蓄水池、1个提灌站,全村群众吃上了安全饮用水,农业生产告别了靠天吃饭。

以此同时,县财政拨付50万元产业扶持基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村集体经济经营有限公司的运作,村上建起了花椒产业园,一株株长势喜人的花椒让贫困户们看到了持续增收的希望。

“你要是夏天来,这里的风景更有看头。”该村村党支部书记丁和平翻看着一张张留存在手机里的照片,脸上写满了自豪。原来,夏季的时候,半山腰沿田埂边种植的葵花竞相绽放,成为了山村一道耀眼的风景。

B 企业+农户 种田有奔头

基础条件改善了,并不等于百姓的腰包就鼓了。枇杷村的传统农作物是水稻、玉米、红苕等,经济附加值低,根本无法致富。由于在家的劳力少,加之种植效益低,田地抛荒的现象在该村比比皆是。

转机源于爱心企业的加盟。2016年,营山天胜大酒店响应营山县“万企帮万村”计划,与枇杷村结了缘。与其他扶贫方式不同的是,酒店一改单纯给钱送物的帮扶模式,着力增强全村的“造血”功能。酒店请来专家对当地的土壤气候进行全面分析,最终敲定了产业扶贫措施。

“酒店牵头成立大营寨贡米种植合作社,采用‘企业+农户’的模式,带动周围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一起发展种植业,从云南引进优质稻种,免费提供给农户,同时还负责化肥和技术,推行无公害种植,稻谷收获后按每市斤5元的标准由酒店负责上门收购。”丁和平说,为降低农户的种植成本,酒店还为农户在耕田、除草等环节提供补助。2018年,水稻丰收,酒店照单全收,农户一算账,亩收益高达3000元。

“谷子能卖到这个价,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2组83岁老人王先怀种了2亩水稻,没想到竟收入了五六千元,这让他逢人便说种田有奔头。受利益驱动,枇杷村农户的种植激情持续上涨。今年,全村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200亩,仅此一项增收30多万元。

“企业+农户”的模式让当地群众找到了种田的奔头,昔日村里无人耕种的撂荒田变成了村民眼中的“香饽饽”。

与此同时,天胜大酒店还在当地的大秧坪租赁土地建起了38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依托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养殖绿壳蛋鸡。大秧坪的鸡蛋注册了商标,进入了酒店超市,供不应求。建起了藤椒产业园,让过去闲置的山地派上了用场,农民不仅有了稳定的土地租金收益,还可以就近务工实现增收。

“企业+农户”,为枇杷村的农民找到了一条长效致富门路。企业的传帮带,让农户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多了想法,一些农户也开始摸索致富路子。目前,该村从事种养殖业的农户达到20多户,全村村民的年收入也翻了一番。

新闻推荐

栽好梧桐树 引得凤凰栖

●本报记者张德利李然“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诗经》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阐释,只...

营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营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