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秸秆大产业小桥镇年产草帽500万顶,销售收入达2000多万元

南充日报 2019-11-05 02:41 大字

本报讯(记者 罗虹)“老板娘,来收哈,我这儿好多钱?”10月26日,营山县小桥镇居民张亚君拿着一圈圈卷好的草辫来到草帽加工大户谭福容的店里。“3块5一卷,你这里11卷,算39块钱。”谭福容接过草辫,把钱付给了张亚君。

在小桥镇,像张亚君这样的散户不在少数。在镇上转上两圈,就能发现街上大部分人都在编织草辫。胳肢窝夹着一捆小麦秸秆,双手不停地编织,编织好的草辫就挂在左手臂上。三三两两的妇女在街上边走边编边聊天,形成了小桥镇独特的风景线。

编织草辫看起来悠闲,但在草帽加工大户谭福容的店里,却是一幅繁忙的景象。六台草帽机一刻未停,伴随草帽编织机“嚓嚓嚓”的清脆声音,一圈圈草辫“呼呼”旋转,转眼间一顶草帽就加工成型。“每天可以缝制100多顶,工人可以挣取劳务费100多元。”谭福容告诉记者,从散户那里收过来的草辫通过漂色、加工制成草帽,再批发给客商销到省内外,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本钱少,不愁原料、不愁市场,效益还好。”谭福容坦言,这是“吹糠见米”的好产业,她从1995年就开始做了,而且越干越起劲。谭福容的店有三层楼,每个房间都满满堆放着加工成型的草帽和草辫,俨然成了一个小型加工厂。

来自重庆隆昌县的客商介绍说,他们每年都要到这里采购草帽,一车要装3万多顶,每车货值20余万元。

“像这样整车外运的草帽,每个加工大户一年下来就有四五车,年销售收入达百万元。目前,像谭福容这样的加工户有30多户。”小桥镇党委书记白秀华告诉笔者,小桥镇盛产小麦,而小麦收割后的麦秆是编织草辫的最好原料,由于编织技术简单、老少皆宜,编织草辫就成了当地人农闲之余赚钱的最好途径。“闲暇时做点手工活,挣点油盐钱,还让原本做柴烧的麦秆变废为宝。”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如今小桥镇的草帽加工户们不仅仅局限于普通草帽的加工,而且还开发出了做工特别精细的工艺草帽、工艺饰品等十多个系列产品,主要销往云南、贵州、重庆、湖北等省市,一些高档产品还通过中介机构实现了出口创汇。

“小桥草帽已经成了当地创收的无烟工业。”据白秀华介绍,目前,小桥镇常年有3000余名农民成为草帽及麦秆制品的初端加工者,仅草帽一项,全镇年产量达500万顶,销售收入达2000多万元。

新闻推荐

16区一把手下周二起接听12345市民热线 各区领导接听电话解决率将纳入“接诉即办”考核范围进行绩效考评

新京报讯(记者沙雪良)下周二(11月5日)起,每周二和四上午(节假日除外),北京市16个区的区委书记将带队到12345热线,接听市民电话...

营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营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