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思朦 一个80后的诗意生活
午后的阳光从树梢漏下来, 洒在桌子上的茶碗里。这是书店背面的一座四方小院,偏安于喧嚣城市的一隅。范思朦憨厚而乌亮的眼,从一叠书稿掠过,一如他以质朴而稳健的姿态走过既往的人生。
80后,研究生,公务员,市政协委员,诗人。范思朦的标签很多, 但没有一个标签跟他的性格贴近。这个来自绵竹的小伙子,已在果城安家落户,就像街头挤在花丛下的绿叶,孤独而团结地闪亮着。他说,在大城崛起的时代背景里诗意地生活,是他们这代人的文化气质和精神追求。
外乡小伙 选择南充这片热土落地生根
33岁的绵竹人范思朦是一个心怀梦想的人。高中毕业,很多人根据成绩随便选择一所学校, 匆匆踏上人生之路。而他却回到绵中母校,开始高四的冲刺。
范思朦4年遇到4位语文老师,他们性格不同,教法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强求学生写作文。学生的语文成绩, 历来都是基础知识得分加上一个平均水平的作文得分。 然而这种怪异的方式, 并没有妨碍范思朦的语感培养。考入重点大学后,他只用了一学期时间,就做到全国211高校唯一的一份后勤类杂志的主编。
“杂志名叫《启程》,月刊,前半截登后勤简讯, 后半截登纯文学作品。”范思朦说,每期印量达1500份以上,发行至国内外主要同类高校。 当时参加杂志编辑的人很多, 但大多数人只是凑个数,从排版到主编,基本上靠他一个人干。这样坚持4年,他的名字便成为不少校友和学弟学妹们微信圈里的热词,感觉不错,一切依旧“然并卵”。
大学毕业在即, 南充市某县去川农定向选聘大学生。在众多报名者中,范思朦作为10位幸运者之一, 顺利来到南充,成为农业系统一名干部。一同幸运选中的另外一名女生, 后来成为范思朦的妻子。
从最初的事业编制到后来的公务员,身份转变让范思朦一共花了8年时间。其中还包括他读完研究生,成为丈夫,有了宝贝女儿,当过副乡长、副局长。然后他以普通办事员的身份,被遴选至顺庆区农业系统,一切从头再来。
在此过程中, 范思朦还出版了一部名叫《如是集》的诗集。从此,他又有了另一个头衔:80后诗人。
文字状态 都市深处的心灵自由
范思朦写过许多诗歌,在南充文坛崭露头角,引起李一清、曹雷、瘦西鸿等本土知名作家的关注。他先后被南充作协送往省作协主办的短期培训班学习。“一次是在眉山,一次是在广元,收获颇丰。”范思朦说,这些培训曾一度刺激他的创作灵感, 他先后写出一大批诗作。这些作品,比过去的题材更广,思考更深入,主题更集中。只不过,它们鲜有发表,全部展示在他的朋友圈,任由熟识或不熟识的朋友,走过看过。
“我不擅长叙事,诗作主要是对人生、历史和大自然的感悟。”范思朦说,比如他对人本身命运的思考,写下《一些自由的处境》; 对丰收的赞颂, 写下《阳光祭》,为反映时代面貌写下《清风徐来,莲花自开》等等,其中一些诗作在一些赛事中还获得奖项。
诗究竟要表达什么, 它有什么作用?范思朦说,诗歌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解决了人到何处去的问题,如何从这个有限的生命体中超脱,如何找到灵魂的归宿。 现代社会生活可能让我们日渐烦闷、枯燥和极端。但是诗歌却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打开了大门,从这些有限的世界中为我们找到了永恒的存在,从条条框框的束缚中找到了生命的自由,从漫漫黑夜中为我们找到了光明。因为人之为人,并不只是单纯地征服自然,而在于能在生活的这个社会中构造出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就是我们要找寻的意义,诗歌应该就是这样一个意义。
对于诗歌的现代性问题,他说,诗歌与诗人一样,都在孤独地成长。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里面就有一名诗人,他认为诗人在某些情况下,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写的诗歌。因此,他也不再以哲学的方式来理解诗歌, 仅仅从自己的内心所想,来接近诗歌孤独的本质, 关于成长的孤独,语言的孤独,境遇的孤独。
“在生活中,你把诗歌当做一种生活常态么?”面对提问,范思朦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有些作者把写诗当成一种精神信仰,很多人放弃工作也不能离开诗歌。但诗歌是一种精神状态,它不是物质基础。诗歌可以是一种生活引领,但是绝不是生活的全部。 作为一个80后文学青年,他只把诗歌当做一种灵魂伴侣,很理性地热爱诗歌,很诗意地生活,这是范思朦对诗歌的态度,也是对自己的态度。
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潘坤在范思朦诗集的序言中说,现代智能发展很快,“我不能想象计算机能编程出真正的诗词歌赋,那份轻盈和灵性、骄傲和脆弱、敏感和痛感是人性的全部根底所在, 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纵然世界万般残酷,她也支撑着你。”
“未来你会有什么计划?”范思朦笑笑,不紧不慢地说,“适当时候, 再出一部诗集吧!但也可能是一部小说集,或者散文集。”
消费文化 以读书的姿态表明生活态度
2012年,营山县作家协会成立,范思朦被推选为副主席。2018年,他在果城与另外两名志同道合者, 发起并组织公益读书会, 目前这个读书会汇集了近两百名爱好者。
读书会以一些咖啡沙龙或茶吧聚会为依托,每次选定一个主题,每半月搞一次聚会。“我们有一个QQ群和一个微信群, 每次话题从群员当中海选征集, 确定话题后征集聚会人员。”范思朦说,为了保证效果,每次聚会限定人数在10名左右。参与人自愿报名,在相同主题下自行确定读物, 形成阅读心得,在聚会上交流。
“读书会都是公益性质,主办者不收费用。”范思朦说,最初是其中一位创始人为大家提供茶水或咖啡。 后来为了确保活动可持续性, 改成参会者茶水自理,但茶馆一般都有优惠。
让范思朦没有料到的是, 果城年轻人当中,喜欢读书的人不少,很多人都积极参加每次聚会。他们精心准备发言,认真对待心得交流, 每次聚会都能给人带来深刻的思想或感悟碰撞。
读书会渐渐扩大, 逐渐跨越行业和跨越年龄。 一些退休大学教师也参加进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80多岁高龄的许国瑞每场必到, 而且每每有精彩发言。 他还组织另一个行动不便的教师,坐着轮椅来参加聚会。
“果城这种民间自发的读书会,估计也有数十个吧。”范思朦说,从历史发展来看,只有在开明盛世,社会文化才会空前活跃和繁荣。如今,虽然每个读书会特点不同,组织方式多样,但大家读书的初衷是一样的。 如果把这些读书会组织起来,会形成一股色彩鲜明、更接地气的文化生活力量, 在社会组织结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是市政协委员,这两年提出的提案都与文化生活相关。”范思朦说,他针对南充现有和在建的文化场馆阵地,提出打造文博产业,发展文博经济,让文化的创造力深度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洪流中去。而像他这样的80后年轻人,将成为这个时代文化生活发展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 南充晚报记者 张松
新闻推荐
(杨汉国/文鲜润/图)10月10日,营山县奥体中心体育馆激情飞扬,营山县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在此举行。本届运动会报名参赛人数...
营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营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