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产业 致富双溪人
几声鸡叫唤破晓。屋外雾气朦胧, 屋里锅碗瓢盆已叮咣作响。65岁的贫困户陈碧云早早起床做饭,合作社有要紧事等她去忙活……
这里是营山县双溪乡仁和村,曾是一个籍籍无名的贫困村, 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外谋生活。 村党支书冯代荣说,要说村里唯一的名气,就是雨天赶场时看到穿着筒靴一身泥的人,大家都会说这是仁和人,因为过去村里没有一寸水泥路。
No.1 产业支撑 脱贫路走得更稳
1月23日一早,记者在双溪乡仁和村八组一处农家小院见到陈碧云时, 她正忙着张罗母亲和儿子的早饭。2002年,在外务工的丈夫不幸发生意外去世后, 整个家庭的重担都落在陈碧云一个人身上。 一手照顾年迈的母亲和患有智力残疾的儿子, 一手忙活地里的庄稼维持三口人生计,10多年对陈碧云来说,过得很累也很慢。
2017年,陈碧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通过享受D级危房改造政策, 全家人搬进了崭新的砖瓦房。土地流转后,她每年有了稳定的收益。2018年,她在园区务工,领到了6000多元工资。
有了好光景, 陈碧云每天越发有动力。“这可比我以往种地强多了。”陈碧云说,日子一天天好过,她在家里养了两头牛、20多只鸡。拿着农具出门时,她高兴地打开一间房门, 向记者展示屋里堆放的几仓粮食和一排熏制好的腊货。
快步爬上不远处的大力山, 陈碧云才发现自己不是最早到的, 一株株半人高的柠檬树扎根在漫山遍野。10多名村民在地头忙着锄草、培土。在这500亩柠檬园里,去年,陈碧云务工的收入并不是最高的。
拿着工资册,合作社负责人陈伟明告诉记者,去年在园区务工的村民很多工资都过了万。园区长期固定用工量有20来人,最多时有70人。此外,村民通过土地或资金入股,还有固定收益。“这片园子不仅成了村里贫困户脱贫的出路,也成了其他村民家门口就业赚钱的门路。”
在双溪的3个贫困村中, 除了仁和发展柠檬种植找到致富门路外,华光村和望君村也通过种植花椒, 实现贫困村产业全覆盖,让贫困群众的脱贫路走得更稳。
No.2 全面覆盖 致富路变得更宽
贫困村“吃好了”,非贫困村“吃不着”?近年来,针对在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中, 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双溪乡立足乡情实际,多管齐下,加大对非贫困村的产业引进、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确保非贫困村与贫困村同步推进、均衡发展。
“龙王村是一个非贫困村, 气候适宜、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养殖业。我们多次考察, 选定了新西兰肉兔作为致富奔康的一项重要产业,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在老鹰山下建起了养殖场。”养殖合作社负责人何松啸告诉记者,目前,养殖场一期已初步建成, 正在规划建设种兔繁育场所,建成后将通过用工、托养等利益联结方式与广大贫困农户加强产业捆绑、深化了利益联结。“由我们免费提供种兔、饲料,并提供技术支持,出栏后我们高于市场价回购统一销售。 保证了村民收益,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在千佛村一组的营鑫竹笋基地,千亩竹笋正处于休眠期。 目前该合作社投产面积有200至300亩, 亩产达1500公斤左右,产笋期,日产笋达150多公斤,每公斤市场价最高可达36元。 可观的经济收入不仅让业主李世能尝到了甜头, 也让合作社的工人和周边的村民在竹笋产业发展中获得了受益,得到了实惠。
不仅仅在龙王村、千佛村,今年该乡还在繁荣村、 顾家村等非贫困村建强产业、补齐短板、帮扶奔康,落实产业发展到户资金, 统一安排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配套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按照一村一产业的发展思路,我们不仅盘活了更多的撂荒土地,更实现了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统筹同步发展,让群众的致富门路变得更宽广。”双溪乡党委书记夏天表示,除了因村施策,实施“一村一策”模式,该乡还在人力等资源上均衡配置, 划分区域科学统筹管理,选派联村干部实施帮扶,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记者 孙林/文 余中华/图
新闻推荐
1月21日14时30分,一辆大客车缓缓驶入营山县境内,该辆大客车上17名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从广东省押送回营山。“冬攻...
营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营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