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唐裕森:用近半个世纪 收集营山“成长史”其捐赠的剪报集填补了营山民间档案的空白

南充日报 2018-12-17 07:01 大字

●邓斐

“听说你们要面向社会收集关于营山的文史资料和实物档案,我来捐赠一些。”近日,营山县档案局来了一位老人,带着他近50年来收集整理的剪报集,以及一些票据、证书等实物档案。老人名叫唐裕森,是营山县星火镇粮站的退休职工,今年80岁。从1973年收集第一份剪报开始,45年来,老人用制作剪报的形式,收集营山的“成长史”。

看报剪报 收藏家乡的事

近日,笔者走进星火镇燎源街唐裕森老人的家。他热情地带领笔者参观他的书房,并小心翼翼地将书柜里的剪报、藏书一一展示出来,并向笔者讲述了自己看报、剪报的故事。

“我爱看书读报的习惯是受父亲的影响。”唐裕森出生在星火镇含宝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爱学习,并注重言传身教。“1953年《南充报》创刊第二年,仅读过两年私塾的父亲便到乡邮政所订了一份,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父亲去世。”唐裕森说。

1958年,唐裕森从营山中学毕业后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机要参谋。在部队,他每天坚持读《人民日报》和《解放日报》。“1973年4月,我从《人民日报》看到一篇《千里长渠万人管水》的长篇通讯,报道的是家乡营山建成以幸福水库为龙头的千里长渠的事情。我特意把当天的报纸收藏起来,并给周围的战友传阅。我骄傲地告诉他们,这是发生在我家乡的事。”回忆起往事,唐裕森依旧很激动,“《千里长渠万人管水》是我收藏的第一份剪报。”

1974年,唐裕森转业回到星火镇粮站办公室工作,并负责订报管报,这让他有条件天天读到《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南充日报》等报刊,凡是看到和营山有关的重大新闻他都会剪辑下来。由于天天阅读《南充日报》,唐裕森有了写作兴趣并尝试向报纸投稿。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先后在《南充日报》《西藏日报》《晚霞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30余篇。同时,他还参与了《营山星火镇志》《营山文史》的编纂工作。

20册剪报集 填补营山民间档案空白

笔者注意到,唐裕森老人将裁剪下来的报纸用统一的笔记本粘贴起来,每本的封面上工整地写上了《大事集》《图片集》《养生集》等册名。每一本剪报集里收集的报纸都有千余份。此外,在唐裕森老人的书桌上还有几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都是他用笔工工整整抄写的读报笔记。书桌下面还有一排排纸盒,里面装着这几十年来收集的剪报。为了方便查找,他还在纸盒上贴上了标签,注明了剪报集的名称。

《千里长渠万人管水》《南充地区农业学大寨和支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名单“光荣榜”》《老红军王定国和我的一家》《营山县一环路通车》……笔者随手翻看了部分剪报集,发现内容非常广泛,但都与营山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

“以前是收藏报纸。1999年退休后,空闲时间多了,我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到邮局取回订阅的《南充日报》《南充晚报》和《晚霞报》,看后写读报笔记,并开始整理制作剪报集。”唐裕森说,近20年来,他写了读报笔记11本,制作剪报集20册。

“唐裕森老人先后4次向档案局捐赠了珍贵的文史资料和实物档案。”营山县档案局局长任颖辉介绍,除了200余份记录营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剪报以外,还有上个世纪50年代四川省营山中学校校徽、毕业证书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下的《四川省营山县城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和煤票、肉票、布票,以及年代久远的煤油灯、唱片等实物档案,“营山县档案馆将于明年建成投入使用,我们通过展板、电视、网络等方式发布了《面向社会收集营山文史档案的公告》,唐裕森老人是第一个积极响应的人,他捐赠的资料填补了营山民间档案的空白。”

新闻推荐

当街出售“野味”被查

本报讯“看看这个颜色,正宗的土货,野鸡、野鸭有需要的可以挑选。”事发当天,在营山县新城路与文星巷的交叉路口,一中年男...

营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营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