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老农 双手拼出幸福路
□特约通讯员 彭杰
营山县大庙乡鸡山村村民郭绍仪已到古稀之年,而他的奋斗故事,却被当地群众津津乐道:带领群众修公路、编织果篮鼓腰包、义务授课带传人……
10月7日,笔者来到大庙乡,找到郭绍仪的家时,他正在编织果篮。休息间隙,他向笔者讲述起自己的奋斗故事。
“深山愚公”
让偏僻山村接通外面世界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是大山坡,祖祖辈辈像骆驼。”这是对大庙乡鸡山村曾经的写照。从鸡山村4组到大庙乡场镇,仅有一条 “羊肠小道”。“村民每次赶集来回至少需要3小时。”郭绍仪说,他当了20多年的村民小组组长,最了解不通公路的种种不便。
“要致富,修公路。”2002年9月,鸡山村两委安排郭绍仪负责村道公路施工,他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项重任。为解决资金问题,他带头捐资1000元,还垫资1700元买回雷管、炸药,拉开修路大会战的帷幕。群众修路热情高涨,短时间内便捐款22.7万元。修路期间,郭绍仪总是天蒙蒙亮就带上工具出门,一直要忙到天黑才回家。“最难的一处是缸子石地段,石头很硬,钻炮眼难度非常大。每天10多人战斗在这工地上,耗时近半个月才完成。”郭绍仪回忆起在山岩上开路的情景,依然唏嘘不已。
修路异常艰难,不少村民打起了退堂鼓。郭绍仪又去一个一个地做思想工作。郭绍仪和老伴吴素芳宰杀自家的两头肥猪,无偿提供给修路工人食用,吴素芳还义务为修路工人煮饭。经过努力,2003年5月,一条长约2.5公里的土坯路终于从山旮旯里蜿蜒而出。郭绍仪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深山愚公”。
2016年,该条土坯路进行硬化时,需占用郭绍仪家1亩承包地,村干部找他谈话时,他满口答应,还自告奋勇加入村道公路质量监督小组,天天在工地上监督质量,他说:“修路造福子孙后代,再苦再累也值得!”
“编织高手”
用勤劳双手织就幸福生活
“守在大山里,靠种几亩庄稼地过日子,生活十分艰辛。”郭绍仪说,40多岁的时候,他开始学习竹编,当时只是给自家编一些背篼、箩筐之类的生产生活用具,2012年,经人介绍,他开始学习编织果篮。每天凌晨3点多就起床,反复练习、琢磨,一直忙到晚上很晚才休息,最终熟练地掌握了果篮编织技术。他的老伴主动给他打下手,帮忙编果篮底部。老两口一天可以轻松地编8至10个,多的时候一天编了19个。
“1个果篮收购价是8元,我通常是每隔10天向老板交1次货。只要不偷懒,一个月算下来也有2000元以上的收入。”郭绍仪微笑着说,竹子是山里面长的,手艺是自己学的,编织果篮让老两口实现了脱贫致富。
鸡山村村委会主任易小明介绍,这些果篮,全部运到新疆,会重新用布和泡沫进行包装,然后再卖给水果商,跟着新疆的苹果、葡萄一起,被销售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过去,为了打发时间,我喜欢打牌。自从编果篮后,我就没再摸过牌。可以说,编果篮,把我从牌桌上解放了出来。”郭绍仪说,大庙乡党委书记龚昌旭看到他双手被篾条划伤,很心疼,于是送给他两口袋手套,让他非常感动,编果篮的劲头更足了。
“当代雷锋”
免费授艺带领村民奔富路
编织果篮实现脱贫致富后,郭绍仪感觉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编果篮是一条不错的生财之道,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会毫不保留地传授技艺。”郭绍仪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大庙乡鸡山村年近八旬的郭德瑞老人,跟着郭绍仪学技术,现在已经编织果篮两年多了,年收入近2万元。
大庙乡东沟村村民郭裕民,在外打工时生病,回到家乡,一边治病一边跟着郭绍仪学习技艺。如今,他编果篮已有5年,年收入跟师傅郭绍仪差不多。
“全乡有20多人跟着我学习果篮编织技术,我认真地把果篮的尺寸、样式和编织方法教给他们,还牵线帮助他们销售。”郭绍仪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学,他就乐意教。
今年,鸡山村修建一口蓄水池,需要占用郭绍仪家的土地,老两口二话没说就同意了。邻居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他老两口也非常热心。郭绍仪被当地群众称作“当代雷锋”,他的妻子吴素芳被当地村民连续两届推选为大庙乡人大代表。
新闻推荐
(何建李朝庭彭杰)10月7日,笔者从营山县政协办公室获悉,《营山文史资料汇编》日前正式出版。该书将《营山文史资料》第1辑至第...
营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营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