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营山县植保植检站副站长、农艺师郭建全作为四川省唯一一名农技员入选“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庄稼医生”把田间地头当舞台

南充日报 2018-01-22 04:29 大字

●杨汉国 邓斐

1月17日,第四届 “全国十佳农民” 暨第二届 “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揭晓仪式在北京举行。营山县植保植检站副站长、农艺师郭建全作为四川省唯一一名农技员入选 “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

36年多来,郭建全坚持走基层、下田地、搞试验,用专业知识服务群众。

下乡入村 为庄稼把脉问诊

1月19日清晨,小桥镇刺巴村笼罩在薄雾中。在一块小麦地里,郭建全正在仔细查看麦苗的长势。

几位路过的村民看到了郭建全,不由地惊呼起来:“郭老师,你不是去北京领奖了吗?”“17号晚上领了奖,18号就回来了,想回来看看条锈病控制住没有。”郭建全笑呵呵地说。

近段时间正是小春作物病虫调查、防治和秋冬农作物检疫的关键时期。这一个多月来,郭建全天天都在下乡入村,一边做调查,一边向农民讲解病虫害防治知识。1月15日,他在小桥镇做调查时,了解到该镇刺巴村的春小麦疑似出现条锈病。“条锈病是一种流行性疾病,会导致小麦减产30%以上。而且,这种病一旦发生,传染起来很快,必须及时防控。”郭建全调配好农药,直奔刺巴村。

经过查看、诊断,确定了条锈病的发病情况后,郭建全又上门给村民送药,并耐心讲解用药方法,反复叮嘱村民一定要抢抓晴好天气积极施药,及时控制病情。

当晚,郭建全回到家中已是深夜。第二天,他赶往北京,参加完颁奖仪式后又匆匆赶回来。“我生活、工作都在农村,不去地里看看,就浑身不自在。”郭建全说。

旱地改制 经验全省推广

1960年,郭建全出生在营山县大庙乡的一个偏远山村。1979年,郭建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充农学院。1981年7月,面临毕业分配的郭建全本有机会跳出“农门”,可他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践行自己用知识改变农业生产现状的诺言。

郭建全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新店区农技站。针对当地旱地一年只能种两季的情况,上班不久的郭建全就把功夫下在了旱地改制上。他起早贪黑,徒步往返于辖区各乡镇,历时3年的试验和改进,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旱地分带轮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将传统的一年两熟增加到三至五熟,较改制前单位面积产量翻了近一番。旱地改制迅速在四川丘陵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与此同时,郭建全积极引进、繁育、推广红苕新品种,组建繁育基地,为实现红苕单产、品质双突破作出了贡献。

以苦为乐 成就人生价值

2000年,郭建全转岗到营山县植保植检站工作。他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周末和节假日,抓病虫害调查,抓试验示范,抓项目实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由于长期劳累,加上不能准点吃饭,这些年,郭建全患上了慢性肠炎、关节炎、腰肌劳损等多种疾病,但他依然“视劳累为锻炼,视艰苦为快乐”。正是凭着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他在病虫害测报岗位上一干就是整整17年。与此同时,他还同四川省农科院、南充市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以及多家农药生产企业开展长期技术合作,先后承担技术研究课题20多项,成为国家水稻产业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的技术骨干。

10多年来,营山植保植检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从2007年起连续10年在全省重点测报站年度考核中排名前10位。在此期间,郭建全还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成果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2017年,在寻找“最美农技员”的活动中,他获得全国“最美农技员”称号。

“群众对我工作认可、对我个人信任,才是最大的荣誉。”面对成就,郭建全淡然地说。

新闻推荐

2017年 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32.8万亩

1月12日,记者在营山县朗池镇兴云村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及脱贫攻坚示范园看到,5000多亩红芯王柚和2万余亩川芎、佛手等中药材长势良好(如图),同时,1500亩农产品初加工基地和600亩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也...

营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营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