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5·12”汶川大地震,他冒着余震危险上楼抢出手稿;眼疾严重,他推迟手术坚持创作;不会电脑,40余万字长篇小说坚持手工抄写修改七旬翁刘阳 将文学基因融入血液和灵

南充日报 2017-11-20 01:37 大字

●彭杰

他从15岁开始,在文学这条路上追梦60余年。他将自己的生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给了学生,一部分给了文学。尽管在文学路上跋涉得颇为艰难,但年近八旬的他,矢志不移,奋力笔耕,发誓要把文学创作一直坚持下去。

他就是营山县城北实验学校退休教师刘阳。11月17日,记者听刘阳讲述了他浓浓的文学情结和令人感动的创作故事。

历经数载 七旬退休教师出版长篇小说

1940年8月,刘阳出生在营山县灵鹫镇群英村一个充满书香的知识分子家庭。家庭环境的熏陶,让刘阳养成了酷爱读书的好习惯。1955年,他将自产的草帽换成钱后,去县城书店购回一大篼名著阅读,立志将来当一名作家。在书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这为刘阳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我一篇一篇地写,又一篇篇地邮寄,几乎是石沉大海。1962年秋,开始在省、市报纸上发表作品。”刘阳告诉记者,后来他多次在《北湖》《川北文学》《四川文学》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200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文学作品集———从教生活散文随笔集《心灵的礼品》。

从2001年开始,刘阳利用闲暇时间,开始创作首部长篇小说《古城破》。该部小说是以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发生在川东北农村的乡土生活场景为背景,全景式展现时代变迁及社会变革中人们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我的印象里,记忆最深刻的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我抱着与《古城破》手稿共存亡的决心,冒着余震危险爬上摇摇欲坠的七层楼房,抢出手稿。”刘阳回忆说,在以后的20多天里,吃饭、睡觉,手稿从不离身,并在余震不断和眼疾袭来的日子里,开始对手稿进行全面修改。

刘阳不会用电脑,所有的文字靠手写,一遍一遍地抄、修改,其工作量非常大。眼疾严重时,刘阳推迟手术时间,经常流泪不止,最艰难的时候,他一天只能写几十个字。那时的刘阳只有一个信念:纵然今后双目失明,也要尽快完成《古城破》这部长篇小说。历经数载,五易其稿,2016年5月,刘阳的长篇小说《古城破》终于出版,全书共40余万字。

10月28日,由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南充市作家协会主办的刘阳长篇小说《古城破》研讨会在营山举行,省、市知名作家、评论家、学者与营山本土的文学创作者40余人围绕《古城破》进行了认真研讨,纷纷为刘阳点赞。

激情不减 誓将文学创作坚持下去

记者来到刘阳家中,一进门,只见他的居室里到处是文学书籍、作品手稿,一摞一摞的,书桌上、茶几上、床头前、文柜里,满眼尽是,文学气息非常浓郁。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走了很多弯路。主要在于没有做充分的创作准备,就盲目开始写作。”刘阳回忆说。

2012年4月,营山县作家协会成立,刘阳认为他迎来了文学创作的春天。“虽然以前未能取得较大成绩,但文学梦在我心中从未泯灭。我想继续写下去,与青年共同追逐文学梦想。”刘阳告诉记者。

了解到刘阳独自一人生活,性格孤僻,营山县作家协会主席李建春多次登门,同他促膝交谈,耐心开导,引导他保持阳光心态,并经常在一起切磋创作技巧和感受,择其优秀作品在《文脉》杂志发表。刘阳变得开朗、自信,加入到县作协,创作激情倍增。

“唯有读书和写作,让我感觉人生很宁静。”刘阳如是概括,写作已成为他的人生基调。他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读一个小时左右的书。他坚持每天写作,有时吃饭或睡觉想起一句优美的话,他就会马上记录下来。文章初稿完成后,他要修改、抄写,再修改、抄写,前前后后三四遍。知道内情的人,都戏称他为文学路上的“苦行僧”。

近年来,刘阳先后加入了南充市作家协会和四川省作家协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和写作水平。除《古城破》外,目前,刘阳还创作了《杨家母子》等4部长篇小说和《脸红集》《故乡人物志》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文学已经渗入他的内心,渗入他的血液,渗入他的灵魂和生命。”李建春如是评价。

新闻推荐

营山颁发首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今年底将完成全县90%的土地确权颁证工作

本报讯(鲜润)11月2日,营山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现场会在该县城南镇走马村举行,该村285户农户领到了全县首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当天上午,走马村73岁村民吴明琼从工作人员手中...

营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营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