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平凡岗位上的无悔人生———追记营山县骆市镇原信访办主任邓其林

南充日报 2017-09-11 01:29 大字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邓其林就是后者。虽然去世已1月有余,但在他生前工作过的营山县骆市镇,至今还有不少干部群众念叨他的好,为他英年早逝感到惋惜

●杨汉国 邓斐

清风低回,凉雨惊秋。9月5日,中元节。一大早,营山县公墓里邓其林的墓碑前,不时有群众前来为他点支香烛寄托哀思。这天,距离他去世的日子刚好一个半月。

A 扎根基层 美好年华定格缤纷田野

“对人和善、爱岗敬业、勤奋好学。”9月5日,记者来到骆市镇政府采访时,这是他的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1982年,邓其林从南充农校毕业后,一直在乡镇工作,木垭镇是他的首站,骆市镇是他的终点,这一干就是35年。

搞农业,是邓其林的老本行。2001年,该县农业局在骆市镇试点农业技术项目,镇党委任命邓其林为农业试点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受领任务后,他第一时间组建工作团队,深入全镇20多个村开展调研,科学设置了“优质大米丰产栽培技术”“水稻旱育双膜覆盖及栽培技术”等农业示范项目。项目一上马,他就吃住在农村,白天戴着草帽、扛起锄头,卷起裤腿下田间;晚上坐在田坎上与同事们商讨生产细节,破解技术难题……这一干就是几个月,终于,农业示范项目取得圆满成功。

近两年,邓其林担任了该镇牵牛村的驻村农技员、镇农业专家服务团成员。他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一把卷尺,走遍全镇30个村,走遍牵牛村54户贫困户,摸村情、访民意、教技术,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和帮扶情况。

今年2月,在该镇实施的土地挂钩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邓其林主动承担了绣花村、洞庭村、建通村的土地调型项目。他深入田间地头搞规划、排障碍、盯质量。群众见到他都心疼地说:“邓主任,你还是要注意休息哟。”但他总是淡然一笑:“苦点累点莫得啥,只要把你们的事情办好,我就心满意足了。”

B 勇于担当 人生词典里从没有“挑剔”二字

乡镇工作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针穿。35年的工作经历中,邓其林的主业虽说是农技服务,但很多时候却被镇党委、政府临时点将,参与其他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辖区内的企业改制,邓其林主动请缨加入工作组,与工人们同吃同住,耐心细致讲政策,设身处地谋出路……1个月后,改制圆满完成。近几年,该镇通村公路建设如火如荼,每当工程遇到阻力时,镇党委、政府就指名道姓要他去“扑火”。他不分白天黑夜,进村入户讲政策、挨家挨户做工作,一些“犟拐拐”在他的反复劝导下最终让了步。

骆市镇信访办主任是邓其林担任过的最高职务。在这个岗位上,他同样干得巴巴适适。“他是老‘骆市\’,人熟地熟情况熟,加之性格友善,做事认真,2011年在提名镇信访办主任这一人选时,大家首先想到了他。”骆市镇党委书记陈杰说,邓其林对工作从不拈轻怕重,人生词典里压根就没有“挑剔”二字。对此邓其林有自己的理解:凡是来信来访的群众肯定是遇到了自身解不开的疙瘩,而信访干部就是帮助他们解开这个疙瘩的人。只要用了心尽了力,没有解不开的结。

在邓其林生前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本《接访登记簿》,上面详细记录了他每天的接访情况。记者注意到,7月21日,邓其林去世当天,还接待了4起群众,有反映家庭困难的,有反映邻里纠纷的,每一件来访的前因后果都记录得一清二楚。再往前翻,记者发现,几乎每一件案例都有处理结果。

随手翻到一页来访记录:来访人,唐大银,堕石村2组。来访事由,妻子因患股骨头坏死于今年3月做了手术,花了20多万元,希望能够得到帮助。办理回复:争取到大病二次报账和民政临时救助政策。

“今年6月中旬,我到镇上反映情况,邓主任听了我的诉求后让我先回家,等他核实了情况再说。当时我还以为他是在敷衍我。”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到唐大银,“结果没过两天,邓主任带着牛奶、水果等物品来家里探望我妻子,并和村干部一起为我商讨帮扶措施。”当记者询问唐大银对处理结果是否满意时,他连忙答应道:“满意哟,我不在意能解决多大问题,关键是他把我们的事情放在了心上,尽心尽力为我们着想,这种干部就是好干部!”

据了解,邓其林担任骆市镇信访办主任6年多来,接待群众万余人次,妥善处置信访事件2000余件(次)。所有信访问题,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C 扶危济困 他把困难群众当亲戚

“我还记得最后一次见到邓主任的场景。”提起邓其林,牵牛村村民汪志明泪眼婆娑,“7月19号那天,我在摊位上见邓主任匆匆经过,并提醒他,天气炎热,要注意身体。他还打趣说:‘不怕,人该死的时候才得死,只要我能把你们的事情办好就对了\’。”没想到,竟一语成谶。7月21日,邓其林因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倒在了去县上送信访件的途中,再也没有醒过来。

汪志明是邓其林的重点“关照”对象。2012年,汪志明突发脑溢血,导致身体瘫痪,丧失劳动能力。邓其林得知后,经常上门看望,关心他的生活,鼓励他自强不息。同时,根据汪志明的实际情况,帮助他做起了微商生意,并跑前跑后帮他办理营业执照,进行网上推销。同时,汪志明还被列为该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在邓其林的帮助下建起了新房,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同样让邓其林放心不下的还有他的干女儿小萍。“这个孩子今年13岁,是1组贫困户文精林的女儿,先天智力残疾。”该村“第一书记”唐定雄告诉记者,邓其林驻村后,特别关照小萍一家。

9月6日,记者来到文精林家探访。“家里的凉席和被套是邓主任7月份给我们送来的。”文精林告诉记者,今年5月,邓其林与唐定雄带着小萍找到县残联,并到南充市身心医院进行了残疾等级鉴定。“上个月初,我和老邓又一起去县特殊教育学校对接,准备下学期开学就把小萍送去读书。”唐定雄告诉记者,邓其林一直很牵挂文精林家的情况,出事前两天,还念叨着开学前要给小萍买书包和学习用具。

“他可是个好人啊!”在村口,听说记者是来采访邓其林生前的事情,一位老人拉着记者的手说。这位老人叫李祥忠,今年68岁,是村里的五保户。“他每年都会给我送稻谷种子和化肥,还手把手指导我育苗、施肥。”李祥忠告诉记者,“你莫说,邓主任送的种子就是好,现在我一亩田要比以前多收300斤。”

给贫困群众送种子、农药,邓其林有自己的便利。“我和老邓1997年结婚后,就在骆市场镇上摆摊卖农药、种子。”邓其林的妻子蒋冬碧告诉记者:“老邓在镇上上班,经常和村民打交道,有这层关系,我的农药种子一直销得好,但一年到头却赚不到钱。这些年,老邓经常把种子、农药送给贫困群众。他把贫困群众都当做自家的亲戚。

D 甘守清贫 平凡人生无怨无悔

上有人脉资源,下有群众基础,加之还是上世纪80年代正规学校毕业的科班生,这些都是邓其林的“资本”,但他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他常说,不管什么岗位,都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只要组织满意、群众认可,自己开心,就是最大的快乐。

“从不抽烟、从不打牌、从不喝酒,也很难看到他穿一身新衣服。但是看到哪家有困难,他都会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邓其林的同事唐晓春说。邓其林的妻子一直没有正式工作,家里还有年迈的母亲,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结婚20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吵过架,他甚至连一句重话都没有对我说过。”看着手机里丈夫的照片,蒋冬碧泣不成声。

生活中,邓其林的业余爱好是看书、下棋,他是中国象棋协会地方大师、中国象棋协会营山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末一有空,他就会教孩子们下棋,他门下的弟子成百上千,其中杨镕恵、张洋铭还取得了全省象棋比赛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邓其林还特别喜欢读书,中专毕业的他,分别于2003年和2016年拿到大学自考专科和本科文凭。他的书房里,装满了各种书籍,有农业技术方面的,也有历史、政治、计算机方面的。原本红棕色的书柜已经大面积掉漆,露出斑驳的木色。书桌上还堆放了一些从他办公室里收回来的遗物:一摞献血证和一些获奖证书。据了解,自2010年以来,他坚持每年献2次血,加起来献血量超过3000毫升。

“车走直路炮翻山,马踏斜日象飞田,兵兵过河横着走,相士不离老王边。”这是邓其林生前熟诵的象棋口诀。在棋场上,他运筹帷幄,所向披靡;在人生这场棋局中,他落子基层,甘做兵卒,忠诚担当,无私奉献,将人生的棋局永远定格在53岁的年轮上,用35年光阴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无怨无悔的人生。

新闻推荐

营山加快建设有影响力的山水田园城市

●营山记者站邓斐连日来,记者踏访营山县城乡,满目葱郁,生机勃发。近年来,营山县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快建设有影响力的山水田园城市,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

营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营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