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16岁外出打工,在城里拥有可观的收入和稳定的生活后,李世能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乡种绿竹 携手共致富

南充日报 2017-09-01 03:21 大字

●张雷

时下,正是竹笋盛产的季节。8月25日,记者来到营山县双溪乡千佛村,只见竹林葱绿,满目苍翠。竹子下面,嫩绿的竹笋纷纷钻出土壤。“别看这些绿竹竹干不高,可地下的竹笋却长得不少!”记者说明来意后,一位正在林下挖笋的中年男子向记者介绍起来。

中年男子叫李世能,今年37岁,是该种植基地的负责人。2015年,他回到千佛村发展绿竹种植,带领当地村民共同走上了致富道路。

一次饭局 让他结缘绿竹

李世能出生于营山县双流镇,16岁时便前往广东打工。凭着脑瓜灵活、踏实肯干,他一步步从杂工走到了主管的位置。2003年,李世能开起制衣厂,自己当上了老板。可好景不长,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沿海的许多小工厂纷纷倒闭,李世能的制衣厂也未幸免。制衣厂倒闭后,李世能又转战重庆,做起了服装批发。2012年,他又和朋友搞起了餐饮。正是在餐饮行业里,李世能首次接触到了绿竹笋。

一次饭局上,一道美味的绿竹笋给李世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得知这好吃的食材来自于朋友的种植基地时,李世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朋友推荐和多次深入了解后,他萌生了回家乡种植绿竹的想法。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李世能,好不容易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有了一席之地,却又想回到农村搞农业产业,他的想法首先就遭到了妻子的反对。“本来我们收入比较稳定可观,他突然说要回来搞农业,我觉得很诧异,而且也并不是很看好。”李世能的妻子杜珊珊说。

妻子最终拗不过他的执着。李世能一方面多次深入朋友的绿竹基地学习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又多方打探老家的适种地域和产业政策。经过考察,李世能将种植基地选在了千佛村。

遭遇重创 绿竹成活率仅10%

2015年初,首批绿竹种苗栽进了千佛村的泥土里。经过辛勤劳动,李世能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然而,这高兴劲还没持续几天,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让李世能措手不及。一场大雨后,刚种下的绿竹出现大面积死亡,原本长势不错的绿竹仅有10%存活下来,几十万元的投入瞬间打了水漂。

“那是我人生中最懊恼的一段时间。”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李世能感慨连连。“当地的土壤、光照等条件都与绿竹的生长需求相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让李世能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多次的现场查看和专家的深入分析,原因终于被找到。原来,当时用来种植绿竹的土地大都是荒山荒坡,土地板结造成了渗水不畅,最终导致绿竹的死亡。

初战失利,李世能没有气馁。当地干部和村民一起帮他出主意、想办法,朋友也为他免费提供了部分种苗,鼓励他继续坚持下去。

重整旗鼓的李世能,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种植当中。为了准确把握绿竹的习性,他连续半个月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基地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摸索和总结,李世能终于熟练掌握了种植绿竹的方法,种植成活率也由最初的10%增加到85%,再到如今的97%。

成立合作社 带领村民奔小康

“我在这里干活有两年多了,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每天能挣六七十元,每月的收入能满足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支。”正在基地干活的当地村民冯传荣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基地比较忙碌的时候,有二三十人来做零工,基本都是村里的农民。为带领当地村民共同致富,李世能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资源、技术等优势,无偿为当地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如今,该合作社社员已达到110多户,基地规模也由最初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1100多亩。

付出终有回报,经过几年的努力,绿竹笋进入了盛产期,合作社也开始获得收益。“我已经在邻近的华光村和仁和村流转了近300亩土地,准备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李世能说。

◆相关链接

绿竹为竹的一类,因竹身全绿而得名。别名甜竹,俗称“马蹄笋”,为笋用竹种。绿竹笋肉质细嫩,清甜爽口,适于炒、烧、拌、炝各种烹饪方法。

新闻推荐

规模发展、品牌保护、诚信教育望丘梨从滞销到畅销的破局之道

●彭杰8月15日,数着一沓崭新的钞票,黄梨村村民周辉荣喜笑颜开:“去年,我家的梨肩挑背扛弄到场镇和县城销售,费了很多劲才收入了5000多元。今年,梨子没出村就销售一空,收入超过1万元。”营山县西...

营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营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