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仪陇(下)—— 一封家书背后的长征故事
■扎西措
(上接2021年12月10日5版)
站在巴西会议的残垣断壁下,红军亲属们无比震撼。特别是俄夺,他回想起父亲曾谈起在巴西会议看到毛泽东时候的场景。
“毛主席个子很高,脸庞红润光彩!”
岁月荏苒,光阴不复!
历史总是在废墟中崛起,古老的班佑寺像一位伤痕累累的巨人,在时间的断裂带下倾诉着不平凡的岁月。尽管如今的巴西会议只剩一段残垣断壁,然而正是这座涅槃重生的残垣断壁,成就了中国革命从低谷走向了高峰。
在阿西茸牙弄寨,一座破旧的民房紧紧依靠着茂密的森林。房屋破损的程度足以说明其走过的岁月。这里是党中央高级军官秘密召开会议的地方,是周恩来总理养伤的居所。
红军在若尔盖班佑过草地时,红一方面军仅剩一万三千多人。红军进入巴西后,毛泽东先后住过甲基和牙弄寨,前敌指挥部设在潘州古城。
1935年9月9日,时任参谋长的叶剑英在潘州前敌指挥部收到了来自阿坝的一份密电,密电内容足够让他惊出一身冷汗。他趁陈昌浩给官兵讲话,骑马赶到牙弄把密电指令告知了毛泽东。当晚,红一军高级将领召开了紧急会议,然后以上山打粮为由,星夜北上了。
2006年全国推行一百个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时,召开牙弄紧急会议的小经堂从山林边搬到村子,与“周恩来故居”配套打造成以巴西会议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景点。
第四章
仪陇红军家属团的到来,惊动了甲公尼巴村。一大早,村民们拿着哈达等候在村口。他们用藏民族最高的礼仪迎接老红军旦真学(谢正希)的亲人。勤劳的妇女们提前一天忙进忙出地准备好了美食。
面对乡亲的淳朴和真诚,带队前来探亲的唐俊玲书记感慨万千。她深深地向俄夺一家和所有的村民鞠躬。她代表谢氏家族感谢甲公尼巴的乡亲接纳了她的叔父谢正希。她也感谢若尔盖县政府对流落红军的关怀和扶持。
“我们8月11日从广洞村出发到现在,一直在车上谈论着叔父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他的家人和子孙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所有的问题已经在抵达甲公尼巴村的那一刻得到了回答。是这方百姓的善良和包容让仪陇的孩子有了归宿,是这方水土的厚爱让一个与亲人失散多年的老战士含笑九泉了。为此,我代表谢家一百多个子孙后代,对甲公尼巴的乡亲说一声谢谢了!”
俄夺的表弟谢绪祥也表示,这次他们六人组成的亲友团是来看看俄夺一家的生活状况,看看仪陇的亲人们能帮他们做些什么事。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俄夺能回到父亲谢正希念念不忘的六合场寻根祭祖,与亲人团聚。
当俄夺把折叠整齐的书信展开给大家看时,谢绪祥哽咽着说,那封信正是爷爷谢瑞支请他写的。由于没有多少文化,他写了很多错别字,爷爷的表述和自己写的内容也有些差别。他还告诉俄夺,1977年寄出了那封信后,爷爷谢瑞支因思念儿子心切,也曾派他和一位至亲兄弟去寻找谢正希。不幸的是,他们到了成都西门车站后,身上的钱被小偷摸走。加上有些人说他们的叔父在内蒙古大草原。信息的闭塞使他们难以确定若尔盖草原和内蒙古草原有什么区别。迫于经济压力和寻亲路线的不确定,他们也只好放弃寻找叔父的计划。
“牛娃儿走了,再也回不来了!”这是旦真学(谢正希)父亲谢瑞支至死都不能了却的伤痛。
“你父亲谢正希参军后,他的哥哥也参军了。后来就牺牲了。”谢绪祥搀扶着身体不便的表哥,不善言辞的他眼里充满了悲伤的泪水。
好在当仪陇的亲人们看到俄夺一家已经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后多少感到了欣慰。午餐结束后,甲公尼巴村两委班子带领仪陇的客人,去参观了老红军旦真学(谢正希)旧居和村寨风貌。那些曾经见证过老红军一生坎坷经历的乡亲聚集在老村委会前的草坪,无限感慨地谈起旦真学(谢正希)生前的故事。
老支书扎科谈起旦真学(谢正希)的为人和智慧时唏嘘不已。他说经过几十年的磨合,谢正希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旦真学。除了他生硬的藏语外,没有人看得出来他是一个汉族人。
“已故老红军旦真学(谢正希)是藏汉团结的典型代表。他十七岁到本村做了上门女婿,直到八十二岁去世,已经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他热爱甲公尼巴,把甲公尼巴当做给予他第二次生命的故乡。解放后,他在甲公尼巴大队担任过保管员,他为人谦虚,做事细致。他当保管员的时候,从未丢过一针一线。他还是一个慈爱的父亲,特别心疼自己的两个儿子。虽然那个贫困的年代生活艰难,但他省吃俭用都要给儿子买自行车和手表。他还有很多特长,大队的架子车或机械出了故障,他都能动脑筋修好。当地的民俗宗教文化也深入到他的灵魂深处。每年的祭祀山神活动上,他都会虔诚地祈祷两个孩子无病无灾。他用勤劳的双手让平凡的日子充满了天伦之乐!”
感人的场面把所有人的记忆拉回遥远的往事中。无论是俄夺的长辈还是自小一起长大的朋友,都对已故老红军旦真学(谢正希)不平凡的人生表达敬仰。
俄夺的好朋友泽尕谈起旦真学(谢正希)掉队的经历和后来在甲公尼巴成为一名藏族阿爸的经历时仪陇的亲人们早已泪湿衣襟。
流落红军作为中国革命军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隐藏在时光中的无名英雄。他们没有牺牲在战场却经历了比流血牺牲更为悲壮的磨难。他们用尚未成熟的身躯为新中国的建立浴血奋战。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战争中都落下了各种疾病,他们几乎没能在有生之年得以与家乡和亲人见面,一把黄土就是他们安葬乡愁和军魂的最后选择。如今,在党的好政策下,红色英烈们都能含笑九泉。
皑皑雪山埋英魂,茫茫草地鉴忠骨。
在若尔盖,像旦真学(谢正希)这样的流落红军还有很多。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的红色赞歌将在这里代代相传!
8月15日到17日,俄夺和仪陇的亲人们被安排游览了若尔盖的花湖、黄河九曲第一湾和若尔盖湿地公园,若尔盖县城。
若尔盖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和璀璨夺目的人文景观让仪陇亲属团倍感震撼。短短五天的行程,他们已经走完了父辈们走过在若尔盖的长征路。他们用发自内心的感动解读长征留在这里的鸿篇巨制。他们懂得了叔父作为中国军人的初心和使命。而若尔盖八万人民用勤劳勇敢创造的幸福家园让内地和高原有了亲密的接触和互动。
来自仪陇的谢绪祥激动地说:长这么大,竟然不知道母亲河黄河就在叔父战斗过的若尔盖大草原。它是如此的博大和壮美。黄河不仅孕育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它以母亲般宽阔的胸怀接纳了像我叔父这样的汉族兄弟。我要带一瓶黄河水回家供奉先祖,告诉他们,叔父谢正希长眠的地方是如此的美丽和广阔。
红军亲属团在体验了母亲河独一无二的风采后,还聆听了关于黄河和白河的传说,以及当年红军从阿坝县渡河到巴西胜利北上的跌宕历史。
1985年,中国漂流勇士许建勇首飘至黄河边,得知红军在一个叫做容玉的渡口悲壮渡河时激动地堆了写有“红军万岁”的石碑。
第五章
2021年4月2日,按照“寻找故土,告慰军魂”系列活动计划,若尔盖宣传部相关人员和融媒体记者带领俄夺一家出发前往仪陇老家“觅根祭祖”。本次活动也得到了仪陇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宣传部和媒体都相继报道了红二代们寻根祭祖的所有过程。
8月3日对俄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大早,他和儿子俄坚足、孙子旦巴学穿上红军衣服,在仪陇亲人和四德镇领导的陪同下,去旦真学(谢正希)父母的墓前祭祀扫墓。
当绵绵细雨中俄夺看见爷爷墓碑上“谢瑞支”三个字时,禁不住泪如雨下。那是父亲在世时梦里睡里都忘不了的名字呀!
俄夺掏出保存完好的书信,久久地跪在爷爷奶奶的坟前。他在感恩上天给了他与亲人团聚机会的同时,又有多少悲伤在心中汹涌。假若父亲还在,该有多好!
“爷爷,我回来了!”千言万语此刻都化为简单的一句话。如果时间可以重来,他一定会带父亲来看看门口的老核桃树,再在双亲的坟前磕个头。这样,父亲今生的所有愿望都能实现了。
在四德镇政府的安排下,俄夺一家人还前往张思德母亲刘光友的墓前敬献鲜花,聆听了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故事。之后,俄夺还和老家的亲人们前往朱德故居参观和瞻仰。
“仪陇是开国元勋朱德和为人民服务光辉典范张思德的故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前沿阵地,是包含革命军事故事的红色热土。我的根在这里,虽然父亲的遗骸没能埋在这里,可他作为一名军人的初心会激励子子孙孙奋发图强。因此我作为红军后代,倍感骄傲。这次回到仪陇,更是自己一次宝贵的党史学习经历,我将铭记革命先烈的光辉历程,继承和发扬好红色革命精神。”
俄夺还表示,他要把父亲的六合场拍成视频、照片拿回去放在他的遗像前,使他日日都能笑在故乡的村舍农庄的美景里。
担任过多年村支书和会计的俄夺,对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先辈经历的苦难自有独到的感悟。垒筑四十四年的寻根之梦终于完美落幕。唯有高举长征火炬,迈步前进,方得始终。
长征永远不会结束,新时代的征途将继续在神州大地扬帆起航!
新闻推荐
谢云本报全媒体记者牟廷河“抓到了,抓到了”!近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从蒲江县传回仪陇县,“10·31”专案主犯朱某某被刑...
仪陇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仪陇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