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出翩翩金龙世界
2月20日李晓艳(右一)正在指导复兴龙狮舞队训练。
□徐嗣千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 文/图
金龙舞作为仪陇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当地群众喜爱。2月20日,笔者探访了仪陇金龙舞的非遗传承人李晓艳,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聆听她背后的传承故事。
受父亲熏陶 自幼痴迷金龙舞
李晓艳,今年49岁,是仪陇县金城镇人。李晓艳的父亲李爱民是一个舞龙爱好者,年轻时长期组织舞龙队到街道社区表演。
经常是在晚饭后,李晓艳的父亲便吆喝着带领大家来到一个类似球场的训练基地。擂鼓起势,一声呐喊,蛟龙长驱直入,圆场布阵,叠加亮相,威风凛凛。雷动的鼓声、老爸的口号声、队员们的呐喊声响彻云霄,气壮山河。一个套路下来,所有的人大汗淋漓,却大呼过瘾。
“听着父亲悉心的讲解,看着舞龙队员们各种精彩的动作,我对这份传统艺术有了很深的感情。”李晓艳说。
李晓艳告诉笔者,金龙舞是根据彩龙舞演变过来的。早前的民间艺人们或因为舞龙队人员的组织和缺乏性、或因为增加走街串巷及适应各种场合表演的灵活性、或因为以家族为组队游走表演的方便性等诸多因素,就将原有彩龙的龙身加以精减,留下了五节,由3人起舞,俗称“五节龙”;又因龙衣红黄搭配、金布镶嵌,在太阳光下舞动起来金光闪闪,故又取名“金龙”二字,金龙舞由此得来。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关于龙舞种类、龙舞表演等的故事,我把他们都储存在了自己的记忆里,并逐渐开始从锣鼓声中感受着龙的精神,解读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李晓艳说,因为金龙舞以短小精悍著称,穿、转、过腰这些动作的难度就更大,因此需要队员们要有更高超的技术和耐力。
李晓艳告诉笔者,她希望自己能用微薄的力量带动文化的足音,唱响这文化底蕴厚重的德乡仪陇。
追逐龙舞精神 传承龙舞文化
李晓艳说,好的传统文化艺术需要有人去开拓、去创新,更好地传承下去。于是她举办仪陇县“离堆欢歌”文化活动,她说,这是对仪陇文化的一情告白,更是对仪陇文化的敬畏和遵从。
“离堆欢歌”春节民俗踏街暨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让龙舞重新回到了民俗表演的舞台。为了更好地传承龙舞文化,2007年李晓艳和同伴一起策划开展了仪陇县首届龙舞培训活动,来自全县各乡镇的队员代表组建成了多支龙舞队,从最基础的动作到动律组合,从独立的个体到队员的相互配合,她无不做到事无巨细地传授。作为指导老师之一的她,更是从这次培训活动中收获到更多的经验,感悟到龙舞精神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从那以后,我对成立仪陇县龙舞传承基地的想法愈发强烈,并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李晓艳说,随后她推广普及龙舞,龙舞传承基地的队伍日渐增多。
作为基层群文工作者,李晓艳不断挖掘地域文化特性,创作和编导各种优秀文艺作品进行展演,不仅为宣传,更是为传承。她曾经编撰、整理出仪陇龙舞文稿交付市级编撰小组,得到了专家组的肯定和好评;同时执笔编撰《仪陇民间舞蹈》,进一步推进仪陇龙舞传承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把更多的受众发展成为文化的共建者,和更多的仪陇龙舞人携手共进,以“龙”寓“陇”,探寻文化足音,拾遗金龙盛舞。
“学文化、做文化、挖掘和传承文化,是责任、是荣幸、是欣然爱上的使命感。文化的足音是历史的凯歌,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能让艺术文化传承下去。”李晓艳说。
新闻推荐
□仪陇县人民医院程瑞蓉冬春季是小儿腹泻的高发季节,腹泻虽然不是大型疾病,但孩子的脾胃较弱,长时间腹泻会导致身体失去...
仪陇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仪陇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