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变迁

南充晚报 2021-01-20 00:56 大字

□ 高炯森(仪陇)

在我小时候时, 一直呆在老家农村,村民应该没多少人吃过正宗的,有8样食材的腊八粥,顶多只记得有个节日在腊月初八这天,叫“腊八节”。

那年月,家乡十年九旱,哪有水田种水稻? 连熬粥最基本的大米都难以找到,其他的食材就更不用说了。

当我第一次在课本上知道“腊八粥”这3个字后,放学回家就兴奋地去问母亲:“腊月初八那天, 我们家也煮腊八粥吗?”母亲当时正背了一大背从窖里捡出的红苕往家里走, 背上的重量让她气喘吁吁,一听这话,没好气地回了我一句:“煮喇叭粥? 我还给你煮唢呐粥,你吃不吃?”

我不甘心,又去问邻居,他们都摇头叹息:“现在能吃饱肚子都算不错了哟,你还想吃啥腊八粥?”

我对腊八粥老大的兴趣就被这两句话一扫而光了,村民的意识里,很少有人在腊月初八这天吃腊八粥。

我第一次吃“腊八粥”是在外婆家,准确地说,应该叫“腊四粥”,因为只用了4样食材———大米、花生米、绿豆、小赤豆,加一点红糖,也有点像模像样了。

外婆是一个媒婆, 说是曾经在一个外地打工回来的小伙子家, 吃过这样煮的粥,学到了这种方法,就特意煮给我们吃,那时的甜食,对我来说,是一种幸福,后来听母亲说,我足足吃了两大碗, 连她们都惊讶了。 母亲笑着说:“还是妈妈的妈妈煮得好吃哟!”

看我吃得那样欢,母亲回家后,就试着那样煮了几次, 但我再也吃不出外婆煮的“腊四粥”的那种感觉了。母亲一直认为:只有4样食材,算不得真正的腊八粥。 因此讨论在以后的腊八节要煮粥时,必须凑够8样才行,一样也少不得。 母亲的意思:“既然叫腊八节,怎么能少放一样呢?”

那样的年月,8样不同的食材,对一个贫穷的农村人家来说, 是很难凑够的,因此腊八节那天,我就一直没吃上正宗的腊八粥。

能吃上一顿用8样食材煮的正宗的腊八粥,成了母亲的一个愿望,也成了我们一家的梦想。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任务的增加, 我似乎理解了贫穷的家庭供我读书的艰难, 逐渐懂事起来。在以后的日子里,好像就渐渐淡忘了对腊八粥的念想, 有时往往连腊八节都忽略了。

直到我参加工作那年,又到腊月初八,我决意买齐8样食材,做一顿正宗的腊八粥。 我精心选择了大米、 小米、红豆、黑豆、绿豆、核桃、薏米、莲子,文火慢熬,做出了一大锅稠稠的、软糯香甜的腊八粥,一家人喝着,但我总觉得没有外婆煮的“腊四粥”的那个味道,母亲也这样说; 我以为是我的食材没有选对,到网上去查了一下,按照网上的方法又做了一次, 还是没有那种味道,母亲也这样说。

如今过腊八节, 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只吃腊八粥了, 做腊八粥的食材也远远不止8样了,一样的炒菜,一样的喝酒,满满一桌子香喷喷的荤菜、素菜,作为主角的腊八粥, 最多只是为了醒酒而上的最后一道甜点,对很多讲究养生的人来说,对不能多吃甜食的人来说, 已经是一种禁忌了。

外卖、美团让吃饭变得简单方便,想吃什么,手机上一点,送到门口。腊八节这天, 一个电话打给饭店打包几份腊八粥;或者直接买几盒八宝粥,更省事。但无论是饭店里做的, 还是工厂里生产的,总吃不出那种味道来,那种腊八粥究竟缺少了母亲的温馨、 家庭的温暖。也有人总结,说是化肥、农药、污染、转基因,这些人为的原因,让食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哪还能找到先前的纯粹呢?

于是很多人又跑到遥远的山村买土特产,准备在腊八节这天精心地在家里熬腊八粥了。如此看来,流传千古的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肯定还要一直延续下去。

尽管腊八粥的食材,根据自己的口味不断地变换着,远远不止先前的8样;尽管过腊八节还会以更多新颖的方式,继续向前发展,但这名儿却会一直沿袭着,不可更改。

谁都知道, 无论增添多少食材,无论变出多少花样,骨子里那种精神的传承和内涵,一直不会改变。

母亲的温馨,家庭的温暖,一定会在腊八节这天,一直会伴着那浓浓的腊八粥的香气, 在人类的时空中缭绕、弥漫,久久不散。

新闻推荐

法庭调解 农民工讨回血汗钱

本报讯(陈华林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何显飞)1月8日,雪后初晴,仪陇县人民法院马鞍法庭成功调解一起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引发...

仪陇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仪陇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