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严寒 挖藕人泥里“捞金”
挖藕现场。
□黄斌中 李斌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 文/图
仪陇县每年有上万亩莲藕,每到莲藕收获之时都有这样一群人起早贪黑地劳作在田间藕塘,他们就是被称为泥里“捞金”的职业挖藕人。在为食客奉上“舌尖”美味的同时,他们也撑起了自己对生活的希望。
1月12日早晨7点多,仪陇县马鞍镇铁山村。挖藕人龙开茂、徐凯、刘代军等人早早地起床,吃过早饭,吆喝一声:“干活去喽!”
苦 寒冬腊月水里泡
浓雾中,挖藕人来到藕塘。此时,藕田旁早已没有了接天荷叶无穷碧的诱人景致,映入眼帘的是满塘枯萎凋零的荷叶、莲梗。藕田里的水变得愈加刺骨,水面上漂起了一层薄薄的水汽,这给龙开茂他们在藕田里挖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冬天挖藕比夏季挖藕辛苦多了。”与藕打了多年交道,龙开茂深深体会到挖藕不易。夏天挖藕可以根据荷叶、藕秆来判断是否有藕及生长情况,冬天藕叶已经凋谢,藕秆也枯萎,只能凭经验来挖藕,挖藕时必须小心翼翼,不能破坏藕的卖相。
来到藕塘,挖藕人第一件事就是对柴油机进行简单的日常维护。因为挖藕设备的动力来源于这台柴油机,所以龙师傅他们都亲切地称它为“挖藕机”。随着马达声“哒哒哒”响起,龙开茂启动挖藕机后开始调试水枪水压,旁边的徐凯、刘代军经过简单的热身后,迅速地穿上塑料长筒鞋,走进藕田,双脚踩入淤泥里。
“水里冷吗?”“冷啊!手指头、脚趾头都麻了!”“不穿多一点?”“穿多了不好挖藕啊!”对他们而言,最难熬的是刚下水那会儿,刺骨的冰水让他们不禁打了个冷颤。
挖藕虽然是个力气活,但还是要讲技术。以前没有挖藕机的时候,都是徒手在藕塘的淤泥里挖,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全身上下弄得像泥人似的。而现在,伴随着“哒哒哒”的柴油机轰鸣声,龙开茂他们在藕塘里挖了约50分钟,就把这艘小船装得满满的。
龙开茂、刘代军他们将装满藕的小船推向藕塘田埂,将所有挖出来的藕都由小船统一装运到田埂上,为下一步的清洗工作做准备。刚从藕塘里挖出来的藕很多都带有淤泥和水中杂物,经高压水进行冲洗后雪白脆嫩的莲藕就展现在笔者眼前了。龙师傅他们整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受工作环境的限制,一旦下到藕塘水都喝不上,于是莲藕末端的那一节由于淀粉含量低、水分含量大,就成为他们的天然饮料,洗净后就吃,可以解渴。
乐 辛勤劳作报酬高
在藕塘劳动了一整天,最 开心的时刻就是称藕的时候。中午时分,业主蒋明国来到藕田旁,准备将上午大家辛勤劳动的成果过秤折现。龙开茂弯下腰拿起堆在篷布里的一串串莲藕,掂掂分量、看看卖相,将个头大、完整的莲藕挑选出来,洗净后放入铁筐中。等三个铁筐装满,他吆喝道:“老刘,帮忙挑一下喽!”
正在水中忙碌的刘代军赶紧放下手中的活,上前帮忙。“一、二、三,用力。”两人挑起沉甸甸的铁筐,走向藕田边的小道,过磅,181斤。按仪陇行情计算,挖藕人每挖1公斤藕可获工资0.80元,手脚麻利的挖藕人,一天能赚300多元。
“现在熟练的挖藕工不好找,这两年工资涨了不少,从0.40元一公斤涨到0.80元一公斤,估计明年还要涨。”对于未来的生计,刘代军并不发愁。靠着刘代军的勤劳和手艺,他在老家的妻子儿女也过上了好日子。刘代军平日里几乎没有生活上的开销,所赚的钱都存起来寄回老家,“自己辛苦点,能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也值了。”
挖藕人走到哪里,临时的家就安在哪里,一般都租用附近老百姓的一间房屋。临时的家十分简陋,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煮饭、吃饭、睡觉都在这间屋子里。
中午12点多,厨艺最好的刘代军在厨房里开始忙活起来,洗菜、淘米、下锅……接近13时,他将热腾腾的三菜一汤整齐地摆放在桌上。见徐凯、龙开茂等人还未从田里回来,他便扯起嗓门在门口叫了一声。
用塑料制成的防水服虽说外面的水浸不进去,但人体内的湿气也同样散发不出来。每天收工后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洗防水服上的淤泥,并将其翻个面进行晾晒。“藕塘里有不少锐器物,经常划破挖藕人的防水服,因此,检查及粘补防水服也是每天必做的事情。”徐凯告诉笔者。
笔者注意到挖藕人都有着一双相同的“职业手型”:手指骨节向外暴长,格外突兀,明显已变形,指甲四周的缝隙里嵌着一圈永远洗不掉的黑泥,满手都是厚厚的茧子和伤痕。挖藕是力气活儿,常年泡在水中,腰酸、腿疼及关节炎等职业病常常侵扰着他们的身体。“从事挖藕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职业病,特别是关节炎。”龙开茂说,虽然辛苦,但挖藕的收入算是不错的,这也是他们坚守这份职业的最大动力。
以挖藕为职业,天天“泡”在藕塘里,劳动的艰辛不言而喻,但挖藕人以苦为乐。在这个临时的家里,劳动之余打扑克便是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
新闻推荐
新春佳节将至,记者在仪陇县城各大街小巷看到,工人正忙着悬挂彩灯。“从元旦开始组织人力对城区的德园景区、河滩湿...
仪陇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仪陇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