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方丰腴的土地

南充晚报 2020-12-23 02:35 大字

□ 周太舸(仪陇)

嘉陵江边有一座南充城, 城里有这么一方丰腴的土地,土地上生长的时政、经济、文化、生活等,像春天的花卉一样芬芳,像夏天的草木一样葱茏,散发着浓郁的大众、平民、都市、时尚气息。这一方土地叫《南充晚报》。我作为一名业余农夫, 有幸在这方土地上留下过耕耘的足迹。

耕耘之前, 我也仅仅是一名读者,像一只蜜蜂在这方土地上的花丛中采蜜,像一只鸟儿在这方土地上的草木上啄食。尤喜晚报的副刊,感觉副刊不是花丛,也不是草木,而是“半亩方塘”。方塘里面有徘徊的天光云影, 也有才华、情感、思想的鱼儿。鱼儿们自由活泼地游来游去,游进了包括我在内的读者心里。

青春年少时,我曾做过文学梦,把这梦像气球一样鼓起腮帮子卖力地吹。可还没有吹大,也没有升空飞翔,气球就被生活的针给刺破了。虽未做成文学梦,但积累了点写作功底, 学校和片区教育督导组的领导就让我写写总结, 也写写新闻。所以,我最早发表在《南充晚报》上的稿子应该是新闻稿。稿子短,豆腐块都算不上,只能算豆腐条。

这些豆腐条在读者的眼里浪来浪去,居然让我浪得了一点虚名。当年晚报有特稿版,时任晚报记者的魏勇先生向仪陇县委报道组挖特稿素材,时任组长的吴启富先生便把我推荐给了他,因为我在最基层,最接地气。魏勇先生和我联系上后, 我们就合作采写特稿,在晚报发了几篇。 其中,2008年11月1日晚报以整版篇幅刊发的《富翁独手千金仪陇山村守清贫》, 在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主人公罗光琼本是一位城市女孩,为了偏远乡村的孩子而甘愿在清贫的土地上扎根,当年被评为“感动仪陇教育人物”,后来荣登“四川好人榜”。罗光琼的事迹如一块璞玉,从山野挖掘出来并在晚报这块土地上亮相,立马惊艳了众多媒体的眼睛。《工人日报》和全国多家网站纷纷转载,《人民日报》《知音》等纷纷派记者前来一睹璞玉芳容并让璞玉大放异彩。

许是写特稿让我重拾了写作的信心吧,加上生活也趋于好转,我在晚报副刊临渊羡鱼后, 竟然产生了退而结网的念头。大约是2010年,我在晚报发了一组写民俗的小散文。 这些小散文都是些豆腐块,经编辑范要飞老师精心编辑,居然还有些诱人的味道。 小镇上许多人从晚报副刊品尝到我那些豆腐块后, 都说喜欢。当年年底,我不知在哪里看到某出版社征稿启事, 就选了几篇发在晚报副刊上的小散文投去。有一天,我接到电话,说选了两篇,我欣喜地连声说谢谢,还说因工作单位变了, 请将样书和稿费寄到新的通讯地址。 对方听完没有回答就挂断了电话, 还真应了那句话: 谈钱伤感情。后来,样书和稿费都没有收到。

我的写作,真的跟农夫耕耘一样。农夫耕耘,不图得个县、市、省级甚至国家级农夫之类的名号。 我一开始就认定自身斤两轻,与各个级别的作家头衔无缘,所以对样报样刊甚至底稿的保存都是不在意的。 我写过医院记事系列小散文六篇,由于电脑和邮箱的变更,至今未找到底稿,所以记不清是哪一年写的。但我清楚地记得, 编发稿子的是时任晚报编辑的徐登林老师。那年儿子正上高中,得了重感冒反复发烧, 医生最初怀疑是白血病,把妻子吓得瘫软了,所以儿子住院治疗一周都是我伺候。儿子痊愈后,我静下心来将在医院的种种见闻变成文字,文字里有对生命的思考, 有发自肺腑的心声:“儿子,我不要重本,只要你!”徐登林老师读了这组小散文后,给我打了电话,说有真情实感,将分期全部刊发。末了还问我儿子身体恢复得咋样, 这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

晚报这方丰腴的土地风景独好,多亏了编辑、 记者们像专业农夫一样辛勤付出和精心呵护。2019年, 晚报副刊开辟“二十四节气”专版,最初是粟玉萍老师在编。在《南充文学》颁奖会上,我和粟老师聊起了那个专版。粟老师说,征稿启事面向所有读者,其中包括市外。言外之意我懂,本土稿子如果质量不过关,就用外地的。因此,我就用心写每一篇稿子。

那个专版,粟老师因工作变动只编了几期,余下的由蔺姝羽老师编。和前面提到的范要飞老师、 徐登林老师一样,我和蔺老师素未谋面,但我感觉他们在灯光下审稿改稿的身影就在眼前。2019年,我业内忙,业余俗事缠身,往往是节气临近了才记起该写节气稿。曾想过放弃,但每次我把晚报所发小文链接发至一些文学群里,全国各地熟悉的和陌生的文友们读后都说晚报这个专版开得好,也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有的还建议我出集子。有好几次,节气的前一天晚上我还在赶稿,而蔺老师只能苦苦等待。稿子发去后,我就想象着蔺老师为了醒脑提神,边喝着茶水或咖啡边审稿改稿,凌晨时分才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家。想象着这样的情景,我除了愧疚外只有敬佩。

深夜等稿, 蔺老师就对我绝对信任吗?不,我有3篇节气稿也被毙了。当期专版宁缺毋滥,用了与节气无关的稿子。这种严谨,让我敬佩有加。

现任晚报副总编辑的何建斌老师,常在“南充作协”微信群里挑出错别字、病句和用语不当的“刺儿”来,令人仿佛看到他那副近视眼镜背后的火眼金睛,晚报的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南充晚报, 这方丰腴土地上的风景必定常看常新,常观常好。

新闻推荐

打造红色图书角 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图书角。本报讯(马永红特约通讯员唐明平文/图)“走进他们的故事中,切身感受到了先烈先辈们的革命精神,这不仅是文化...

仪陇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仪陇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