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桑叶“长出”绿色产业 仪陇县蚕桑产业复兴腾飞之路
仪陇县蚕桑产业发展一览
1981年, 全县产茧量207万余公斤
1986年,全县产茧量320万公斤
1990年,全县产茧量500万 公斤, 桑树2亿株以上
1993年,全县养蚕超过12万张
1998年至2003年,产茧量每年以30%的速度萎缩
2007年,桑园7万亩,建成20个基地乡镇、150个基地村、980个基地组、2.5万户养蚕大户, 形成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
2020年,全县建成桑园10万余亩,标准化规模 化 蚕 房780个
●余剑 李斌 尹小丽 马永红 张明 张梓睿
处暑时节,蚕事正忙。车辆行驶在仪陇县铜鼓、土门等乡镇的村道公路上,透过车窗,满眼翠绿,田间地头排列着整齐的桑树,修长的枝干、绿油油的叶片,长势喜人。如今,该县已发展蚕桑10万余亩、标准化规模化蚕房780个,百里蚕桑丝绸产业长廊焕发出勃勃生机。
A 兴盛蚕桑 走向低谷
家家养猪,户户养蚕。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仪陇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蚕桑作为仪陇县传统优势产业,在农业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历经多年的发展,仪陇已成为南充蚕桑主产区之一,蚕茧收入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田边、地边、溪河边、道路边,农民栽起了“四边桑”,荒坡荒坪、房前屋后建起了小桑园。“1981年,全县产茧量达到207万余公斤。”仪陇县蚕业站站长吴小康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一数据。
三春雨足桑叶肥,家家饲蚕昼掩扉。仪陇在“七五”规划(1986年—1990年)中将蚕桑产业列入拳头产业,在全县确立14个蚕桑基地乡镇。“巩固‘四边桑’,积极发展间作小桑园,大栽宽行间作”的模式在全县推广。到了1990年,全县桑树总数达到2亿株以上。不只是数量上的增加。“县里重视到什么程度呢?县委书记每月都要召集相关负责人集中研究讨论蚕桑产业发展。”吴小康说,正是这样的强力推动,仪陇县的产茧量逐年上升,从1986年的320万公斤逐年增长至1990年的500万公斤。
1993年是仪陇县蚕桑产业的辉煌时期,全县年养蚕超过12万张,为老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桑茧丝绸的红火,曾让仪陇人受益多多,而国际市场丝绸价格的波动起落,也使仪陇的蚕桑产业饱受辛酸和折磨。
从1996年起,由于市场、体制、劳动力等原因,全县种蚕产茧量逐年滑坡,特别是1998年至2003年,每年以30%的速度萎缩,甚至萎缩到上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
面对走低的丝绸行情,仪陇蚕农没有放弃。转机出现在2006年。仪陇县依托“东桑西移”项目,积极对接市委、市政府蚕桑“百万工程”,加快蚕业发展步伐。2006年,丝绸行情更是达到顶峰,生丝价格一度攀升至30万元/吨的历史最高价格,鲜茧收购价格也一度达到每公斤28元至30元。该县全力推进基地规模化建设,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突出抓好基地乡镇、专业村和专重大户建设,变过去分户栽桑养蚕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007年,规模建成桑园7万亩,仅用一年时间就完了市上下达的3年目标任务,全县共建成20个基地乡镇、150个基地村、980个基地组、2.5万户养蚕大户,形成了东部以柳垭、合作为核心,北部以观紫、回春为核心,西部以柴井、度门为核心的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
但由于招引企业资金实力不足、产业链短,只有“协助栽桑-收茧-卖茧”三个环节,受市场波动影响极大。随着2010年丝绸行情整体走低,大规模毁桑情况再次发生。“背心都湿透了栽种的桑树,一锄头又给挖没了,真的心痛!”回忆当年,吴小康心头仍堵得慌,“但心里更焦灼的是,仪陇的蚕桑产业究竟该怎么走?”
B 破局发展 老树开花
产业发展的路究竟该如何走?破局的关键点在哪?2012年至2013年,仪陇县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到浙江,宜宾的珙县、高县,凉山的宁南县等地学习考察。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学。在宁南县,看着眼前十几万亩高标准桑园,吴小康彻底震撼了,“桑园成片,连45度的斜坡上都是桑树,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生产管理保证了品质。”
蚕桑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的“10+3”产业体系之一,南充市也有打造丝纺服装千亿产业集群的战略构想。故而,仪陇县提出了走一条符合仪陇实际、具有仪陇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之路。
按照“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培育大品牌”的思路,建设百里蚕桑丝绸产业长廊的规划呼之欲出。
2014年,奥特丝纺织有限公司落户仪陇,选定蚕桑基础较好的铜鼓乡盐井坝、新政镇猫儿寨、柴井乡狮子头、张爷庙等项目村建成有机桑蚕基地,拉开了仪陇县有机蚕桑基地建设的序幕。一花引得百花艳。香港利达丰集团、四川语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相继落户仪陇。
“除了考虑历史、地理条件,更为看重的是当地的产业发展理念。”奥特丝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蒲华说,只有好的发展理念才可能催生高品质的产品。
仪陇县深度对接《四川省推进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工作方案(2019-2022年)》等规划方案,着眼优化县域蚕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聘请国内专业机构,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融合发展”的思路,高水平编制《仪陇县蚕桑发展专项规划》等规划,细化发展目标、阶段任务和建设重点,按图施工,挂图作战。
政策方面,在保障蚕桑产业发展用地和水、电、路、气、讯等基础配套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给予倾斜支持,确保招引蚕桑企业与园区企业享受同样政策、处于同等地位;将蚕桑产业纳入特色农业保险范畴,县财政补助70%的保费,切实将产业发展风险降到最低。
资金方面,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原则,在企业承担主体投资的同时,县财政每年整合涉农资金3000万元,安排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400万元,用于支持优质桑品种推广、蚕桑基地标准化建设、水肥一体化、自动化养蚕设施建设等方面,努力破解资金短缺难题。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四川语山农业开发公司目前主要从事桑蚕种养及蚕茧粗加工,后期将建设缫丝厂;四川奥特丝纺织有限公司着力于有机蚕桑、丝纺的开发,产品全部出口欧美市场;香港利达丰集团投资兴建的南充家丰时装有限公司,主要以订单的方式为欧美市场生产丝纺服装。
C 瀚海桑田 大有可为
站在铜鼓乡九龙山村一个小山上望去,随处可见漫山遍野的桑树汇成一片桑海。桑园内,一座现代养蚕大棚拔地而起,大棚内添置了自动升降省力蚕台、自流风机、电动遮阳网、切桑机、消毒机、回转架等现代化设备,业主廖千正带领村民采摘蚕茧。
廖千曾是九龙山村的贫困户。2019年,他通过返租倒包新建桑园150亩,当年栽桑当年见效。谈到从事桑蚕行业的原因,廖千直言刚开始根本没想到。“家里上几代人都在养蚕,但都没养出成效。”看到当地政府联合优秀企业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廖千毅然决定专职养蚕。今年6月,他饲养夏蚕30余张,收入6万余元。“桑园达到丰产期后,一年可养6季蚕,每季养蚕35-45张,预计总收入将达50万元,纯收入15万元-20万元。”当上新时代蚕农,廖千告别了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涯,过上既挣钱又顾得上家的好日子。
公司将基地按照每50亩左右划为一个单元,并建一座小蚕共育室和一座养蚕大棚,由返租倒包户承包。每年4月到9月,承包户每月只需花上10来天时间,一年可养5季蚕。结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现状,一对健康的老年夫妻完全可以承担。
以廖千为代表的蚕农在园区中还有很多。农户们通过返租倒包桑园,从而实现增收致富,这其中离不开政府的科学规划、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导、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地方政府提供了大力支持。与此同时,龙头企业也起着关键性作用。以建设蚕桑现代产业园区为抓手,仪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坚持基地统建、桑园分管、小蚕共育、大蚕分养、订单收购,公司从农户手中租地后,实行整地调型、规范栽植、配建标准蚕房、统一配置蚕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共育至3龄,就近提供给蚕农饲养。蚕农在合作社的组织下,与公司签订返租倒包协议,从公司返租标准桑园、蚕房进行管桑养蚕,公司以最低35元/公斤的保护价收购鲜茧,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大企业与小农户有机衔接、互惠双赢。
目前,奥特丝签约专合社6家,培育返租户240户;香港利达丰签约专合社10家,培育返租户336户;四川语山签约专合社13家,培育返租户220户。带动全县发展蚕桑专合社15家、养蚕大户及家庭农场780余家,自建桑园超过3万亩。群众通过反租倒包、土地流转、入园务工等模式,可实现户均年增收5300元以上。
D 补短延链 破茧重生
近日,走进位于仪陇经济开发区的南充家丰时装有限公司。只见生产车间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各条生产线上,在工人们娴熟的操作下,真丝面料经裁剪、缝纫、检查、装箱等工序,变成一箱箱成品衣不断运出仪陇,远销海外。
来自该县日兴镇的唐冰忙着收工字折,然后拼后单干、压线……“家人希望我学一门技术,但我年纪小,出远门不太放心,就选择了就近就业。”唐冰说,在这里从学徒做起,不仅学了技术,每月还有2000元保底工资,熟练了工资能上4000元。
在南充家丰时装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大厅,各种丝质面料琳琅满目,其中最受欧美人青睐的丝绵、丝麻、丝化纤等混纺面料种类达上百种,所生产的各类服装款式达数百种。南充家丰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少琳介绍,公司生产的产品包括服装、布料、围巾等,真丝产品占比超过70%,实现了栽桑养蚕、缫丝、印染、制衣全产业链发展。
如何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提档升级?该县探索出围绕栽桑养蚕、鲜茧加工、缫丝织绸、服装生产等环节,补齐产业短板,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利达丰启动缫丝、织绸、练白、染整等精深加工项目;力促奥特丝、四川语山有机蚕桑产业联合体上档提速;进一步丰富观光休闲体验、农家乐等业态等。
同时,优化路径推进种养循环,组建蚕桑绿色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3家,推进与海升、温氏合作,将蚕粪、桑枝、植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后,统一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将温氏畜禽粪污经发酵处理后的沼液运输到园区滴灌系统,提升有机肥使用量,科学解决多产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养循环、绿色发展。加强横向产业联合,充分利用桑园行间空地,积极推广桑菜、桑豆等套种模式,发展中味有机原料基地3万亩,订单种植花生、大豆、榨菜等作物,带动群众实现亩平套作收益2000元-3000元。
新闻推荐
面对防汛严峻形势,日前,仪陇县义路镇召开党员干部会,动员大家投身防汛救灾一线,在灾情面前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一名党员干部...
仪陇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仪陇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