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妙的戏剧盔头

南充晚报 2020-01-06 02:41 大字

□ 黄再林(顺庆)

盔头系梨园艺人们的行话, 它既属剧装之列(泛指古装),又是一门稀有的民间手工艺术。

据有关文献记载, 以及前辈艺人们的综述, 川北民间制作戏剧盔头巾帽的艺人屈指可数:仪陇的黎春和、阆中的罗泽然、南充的李再文,以及原南充县多才多艺的李俊才等老艺人,曾被誉为梨园舞台的能工巧匠,技艺超凡脱俗。 也许是手艺人世代沿袭的一种传统:无论是选材用料、绘制各类剧种盔头巾帽样式, 以及过筋过脉的绝巧技法,艺人们固守师传的模式,且有自成一体的口传心授:“不足与外人道”也!

二十世纪60年代, 隶属于南充专区川剧团的剧装厂,人才济济,生意不凡。门面的玻璃柜中,常年摆设着戏剧舞台上的袍衫靴帽、刀枪把子、道具口条(胡须),尤其那玲珑剔透、珠光闪烁的川剧盔头,格外扯人眼球。少年从艺的我,出于职业的偏爱,时常溜进艺人们工作的场地,将痴迷的目光投向五颜六色的案头。

人生如戏,色彩斑斓。就在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上世纪80年代,也是我重返梨园舞台的时节。 正逢古装戏恢复上演,剧团百废待兴,诸多事宜急需解决:人物造型、灯光道具、服装盔头,一切从零开始。其间,为抢抓票房机遇,团里及时请来两位民间艺人,随团为演员(木偶)量身制作盔头。我瞄准了这一时机,三天两头赴工作现场,借机观赏之余与师傅们攀谈。 毋庸讳言,对于这门奇特的手艺,我虽有些生疏,但并非艺人们所想象,旁观偷学艺术(梨园俗称“挖油匠”)。不过,如此近距离接触, 综观那案头上分门别类的造型和制作程序。 我确实关注得极其细密,而且,于鉴赏中敏锐地发现,此门手工艺术的部分制作材料与层次,竟然与舞台道具(尤其是动物造型)颇有异曲同工之处。既是姊妹艺术,可借它山之石。 由此, 品样繁多的戏剧盔头,便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脑海。

可以说, 在众多的民间手工艺术之中,戏剧盔头十分独特。它构思精巧美观、工序细致复杂。譬如川剧艺人统称的帅盔、纱帽、相雕、万卷书、独独冠、状元头,与额子包巾等等,其外形样式、图案花纹,以及绒球、彩珠、流苏的安装位置,都有一整套不成文的传统模式。尤其那案头上环环相扣的细腻操作,凭我观察,大致可分五道工序。

用马粪纸版画样,再用刻刀雕琢外形与图案, 这是第一工序———“绘样”。将细铅丝裹上鱼塘纸,与外形图样同时刷上牛胶水,则是二道工序“上丝”的准备活。“上丝”, 也就是盔头的定型与加固。将裹好的细丝沿着外形与图案依次环绕, 然后取出炭炉里烧红的专用烙铁, 逐一拍打铅丝与纸版的接合处,通过热度使牛胶再度溶化,互相黏合。第三道工序“走积粉”。积粉系石膏粉与牛胶水调和而成。使用时,将积粉装进拴有细铁管的小帆布袋中, 从嘴口挤出细长黏稠的积粉条,在图案上绕出各式花纹,增加版型的美观和硬度。第四为上色:金粉银粉是盔头的主要色彩,其他部位则用红绿蓝白的油漆点缀。 接下来是挂流苏、安绒球、配彩珠、粘贴绸料、上花顶子、缝合插口,以及连接活动部位等细致的扫尾活。

毫不夸张地说,戏剧盔头巾帽的制作确系工艺绝妙。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流逝的岁月中, 此门工艺后继乏人。如今在川北民间能有此技艺的名人已寥若晨星。当然,有的舞台道具师也能依样画葫芦地做些修修补补的杂活,为陈旧的盔头进行简易地翻新。不过,若真要弃旧换新, 也只有苏杭二州尚能订制。

新闻推荐

汉巴南铁路巴中至南充段开工 未来巴中到成都 最快只需75分钟

12月25日,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站前工程监理和施工标授标仪式在南充举行,这意味着汉巴南铁路四川段正式进...

仪陇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仪陇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