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汤煮出丰收的喜悦

南充晚报 2018-09-21 03:03 大字

进了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杀年猪”,不仅是吃上年猪,更是一年辛勤等待,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共同庆祝一年的丰收。说起年猪,很多人会想到世阳镇,这里的年猪节以及它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人印象深刻。

留住乡愁 千人坝坝宴迎新年

今年64岁的张劲是市内一家单位的退休职工。 从世阳镇举办的第一届年猪节开始,每届他都会如约而至。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记得那时每年都要杀一头猪用来过年,猪的大小不限,一般在80公斤左右,因为那时粮食非常珍贵,而喂大猪是需要粮食的,所以一般也就100公斤以内, 饲料以自家泔水和谷糠高粱糠为主,真正喂粮食的不多,因为粮食供人吃还不够,根本不舍得喂猪。如今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所杀的年猪个个都体肥膘壮。

“参加这个活动,其实就想体验、回忆以前那段时光。还记得第一届举办年猪节时,那时候路还不是特别好,但到场的人还是特别多。”张劲说,年猪节上,最为壮观的要数千人组成的坝坝宴,让整个活动现场红红火火、热闹非凡。

产业发展 村民腰包鼓起来了

9月15日,记者来到世阳镇麻扎村村民包谷林的家中,64岁的包谷林去年在政府的帮扶下脱了贫。 在他家中的猪圈里,养着3头猪。他告诉记者,杀年猪是农家的一件大事。过去以吃刨汤的方式庆贺一头猪的收成,把亲戚好友或左邻右舍邀请过来喝上一杯酒、 吃上一顿刨汤热闹一下。“在老习俗里,年猪大,宰杀顺利意味着来年的光景好,家庭会更加兴旺。我家以前条件差,只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邻里乡亲杀年猪每次都要喊我们, 让人特别暖心。”包谷林说道,现在脱贫了,生活条件也好了, 这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他家的猪已经有100公斤左右,相信到过年时应该能有130公斤的样子。

“我们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世阳镇党委书记孙伟向记者介绍道,如今的世阳,在产业发展方面,引入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到当地发展特色农业,将镇村发展纳入其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提高当地农业的总体水平。打造绿色生态果蔬基地,开展线下线上土特产品销售, 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世阳名片 传承发扬民俗文化

“你吃我家的刨汤, 我吃你家的刨汤, 把一个丰收的欢乐掰成无数个欢乐共同分享。这样既联络了感情,又促进了邻里团结。”孙伟告诉记者,年猪节已经成为世阳的名片了, 世阳会一直保留杀年猪这个习俗, 以往每届年猪节有不同的特点,每届有不一样的期待,世阳镇要把年猪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让它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下一步,世阳镇将继续突出文化强镇战略,成功申报‘川北民俗文化特色小镇\’,通过举办年猪节、樱花音乐节,清明宗亲会、七夕紫薇情人节、重阳白叟宴、送戏下乡等活动营造浓厚氛围, 传承和发扬世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孙伟说。

南充晚报记者 陈高洁/文 乐校臣/图

相关链接

吃“灯席宴” 舞“家什龙”

传统民俗庆丰收

在仪陇县境西北部有一个小镇———檬垭乡,当地有吃坝坝宴习俗,也叫“灯席宴”或者“吃灯席”,“灯席宴”既庆丰收又促和谐。清初时候,当时该乡物质条件落后,每到丰收之时,你家出个菜,我家出个汤,大家聚在一起,热闹庆祝一下,顺便改善一下伙食。一条街的邻居就是一家人, 大家围桌而坐, 各种腊菜、凉菜、炖菜一一上桌,举杯同庆。

“家什龙”主要流传于长江中上游地区, 凡有巴人活动的地方都有这样的民俗表演,追溯其历史可以到商周时期,表演早期主要是劳动人民在庆丰收或重大节日期间的一项民俗表演, 后来经过民间艺人的传承、 演化逐步演变为一种传统文化。“家什龙” 也是属于阆中特有的民俗传统文化之一。“家什龙” 的龙头主要用长筒形或三角形的簸箕、 背小孩的背篼或扇子等制作而成;龙的角、眼睛和胡须大多采用玉米、 茄子和玉米须子等做成。

新闻推荐

“多县一行”制 村镇银行试点启动15省区进入首批,广西在列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李延霞)记者17日从中国银保监会获悉,银保监会近日同意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福建、河南、...

仪陇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仪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