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蝶变 以偶为荣川北大木偶的前世今生

南充晚报 2018-08-24 03:51 大字

今年2月, 在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 两名“熊猫队长”向世界发出中国的邀请。这两名“熊猫队长”,凝聚着川北大木偶制作团队的心血和才智。近年来,蜚声国际舞台的川北大木偶,再次以华美和荣耀的姿态,将传承300余年的民间文艺形式,展示在世界顶级舞台之上。

8月23日晚,四川南充,两名“熊猫队长”荣归故乡,作为川北大木偶的又一经典造型,将永载史册。它们又一次撩开了家乡人记忆的面纱,再现川北大木偶令人惊叹的三次蝶变历程。

首次蝶变 乡村班子进京献演

300年前, 仪陇县石佛乡有一个以玩大木 偶 戏 闻 名 的 家族———李家班。早在明清时期,身为一家乡村大木偶戏班佣工的李氏祖辈李约之,从侯姓老板手里买下全团所有的大木偶。1914年,李约之带着几个儿子,创立福祥班。

福祥班一直活跃在川北农村一带, 为村民春祈秋报和红白喜事应约表演。那时,川北大木偶还没有专门的剧本创作, 表演内容主要来自川剧折子戏里的片断和民俗故事的临摹。 而大木偶数量有限, 脸部为整体雕刻, 人物多属类型化造型, 道具原始而古朴。尽管如此,这种产于田垄地间的艺术形式,以其浓厚的亲近感,深受乡民欢迎。“看大木偶喽!”常常一声吆喝,正在田间地头劳作的人们,就会放下农活,赶到表演场地忘情观看。那时候,虽然道具有限、剧目单一,但演员们精湛又时有变化的演技,是乡民对常看常新、百看不厌的主要原因之一。

福祥班行走于村落和集镇之间, 足迹遍布川北各地。 在这片民间文艺土壤厚重的土地上, 福祥班家传数代。李泗元,川北大木偶第四代传承人,8岁学戏,一生都与大木偶相伴,如今已是83岁高龄, 依然能一个人举着大木偶,表演穿衣、变脸等绝活。

川北大木偶, 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第一次蝶变。当时,仪陇县成立大木偶剧团。上世纪50年代,川北大木偶作为乡土艺术的代表进京演出,受到朱德、邓小平两个四川老乡的好评。之后,苏联戏剧家奥布拉兹佐夫多次观赏川北大木偶演出, 并在他的戏剧理论著作中, 用专门的篇幅对川北大木偶戏详加叙述和赞赏,认为其是“世界罕见的木偶艺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

二次蝶变 表演和制作双创新

时代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 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 极大影响着川北大木偶的命运。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推进, 务工大潮兴起, 一些优秀演员开始流失, 川北大木偶的生存市场在逐渐收缩, 甚至面临着生存危机。

这时候, 大木偶剧团的两个老前辈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个是李家班传人李泗元, 一个是制造师李发海。 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集合时代特点,博采众议,对川北大木偶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

李泗元介绍,以前川北大木偶没有双手和背部, 颈部不能转动, 就是十字架上装一个头, 再披一件衣服,造型差强人意。经过研究, 李发海放弃密度较大的水麻柳木质, 改用质轻的油桐木制造大木偶。 后来,他又改用环氧树脂,使大木偶不仅轻巧灵活,而且制作省时省力。

为了让大木偶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李发海先是让它的五官动起来了———睛珠流转、嘴巴张闭,鼻子和耳朵能像真人那样做出相应动作,然后在大木偶颈部装了一个制动机关,使其头颈能像人一样转动。

此外,大木偶有一个和真人大小的身体,套在铁环支架上,穿上衣服与真实的人体大为近似。以往的大木偶僵直无腰,即使是最好的表演家,也难以把它演活。李发海通过杠杆原理,制作了一个能让木偶弯腰的机械,从此木偶的腰也活动自如。

大木偶在制作上的创新,很快给表演创新带来无数潜力。李泗元告诉记者,大木偶变脸、吐火、穿衣服等高难度复杂动作的出现,无一不是以制作创新为前提的。

三次蝶变 大剧化市场化并进

从仪陇搬至南充,大木偶剧院逐渐升级为市属事业单位, 剧团如今更名为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 川北大木偶的第三次蝶变, 就是大剧化和市场化齐头并进。

要想走出南充、 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走向全球,川北大木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独立性———抛弃借用川剧折子戏内容等传统做法,独立创作剧本;其次要从戏剧化的表演方式向歌舞化的表演方式转变。为此,女导演龙立孝排出大型木偶歌舞剧《玉莲花》,让川北大木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一炮而红。这些年来, 川北大木偶坚持走大剧化的路子,诞生了许多经典剧目,如《秀长绸》《桃花韵》《彩蝶的神话》《龙门传说》《千里共婵娟》等,并收获了众多国际国内大奖。

川北大木偶终于走向世界, 问鼎世界木偶艺术殿堂之顶。 川北大木偶因此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充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确定为“国际木偶艺术周”主办地,每三年举办一届艺术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

川北大木偶取得的瞩目成就,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全国非遗剧种发展并不均衡的情况下,大木偶剧院领导班子决定,借助方兴未艾的旅游资源,采取景区驻场演出的模式,打开新的市场。于是,川北大木偶入驻峨眉山,创作了《灵秀峨眉》和《圣象峨眉》两台综艺节目,曾被中国文化旅游协会评为全国十大精品旅游节目。

三次蝶变, 以偶为荣。川北大木偶的发展历经变迁,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相信经历了多元化发展及经营模式转变,相信通过众多木偶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川北大木偶在传承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顺。

历年殊荣

2012年, 第21届国际木偶联会大会暨国际木偶节南充主题会场举办,川北大木偶加入国际木联,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影响力;2014年、2017年, 举行首届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和第二届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之后,艺术周将每三年举办一届,能有力推动南充文化传承、开放合作和对外交流。

这些年来,多个川北大木偶经典剧目亮相国内外舞台,获得各种大奖。2016年,《千里共婵娟》亮相央视中秋晚会;2015年,《龙门传说》在“金狮奖·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上斩获最佳剧目奖等4项大奖;2012年,《彩蝶的神话》获第21届国际木偶皮影艺术节优秀剧目奖;2018年2月,川北大木偶以俏皮可爱的“熊猫队长”形象,亮相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再次享誉全球。

延伸阅读

开设传习班 大木偶有了新鲜“血液”

成绩都是过去,重任时刻在肩。川北大木偶的各种光环和荣誉之下,面临一个巨大问题, 那就是团员人才年龄偏大、后继乏人。为了保证大木偶拥有充实的后备人才队伍, 大木偶剧院打破过去“团带班”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四川省职业技术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 为大木偶注入新鲜“血液”。

2009年,大木偶剧院与四川省职业技术学院“联姻”,对口培训了30名大专生,目前已有22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产生实效,今年6月,大木偶剧院又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川北大木偶全日制学历教育传习班, 招收木偶和皮影艺术表演及制作学员60人。“60名学员中,20名从事木偶皮影制作,40名从事艺术表演,将聘请国内木偶、 皮影表演和制作专家担任专业课教师。 学员不仅要学习唱念做打等基本功,还要学习文化课,让毕业的学生成为一名综合性的艺术人才。”据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介绍,这些学员年龄在13岁至16岁之间, 具备一定的音乐、美术、表演基础,经过6年正规学习,将全部到该剧院就业。

本版稿件均由南充晚报记者 张松/文 余中华 乐校臣/图

新闻推荐

扶贫巡演进社区

本报讯8月14日晚,仪陇县在仪陇剧场举办了离堆欢歌文化扶贫巡演社区专场,精彩的节目吸引了千余名群众到场观看。活动当...

仪陇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仪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