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人黄天伦成立仪陇首个民间文化收藏研究协会20余年“收破烂” 留住新政记忆
●杨函溢 尹小丽
20多年来,仪陇县新政人黄天伦利用业余时间,走遍新政镇的各个角落,搜罗出数千件“破烂”,整理出资料照片5000多张,并开设品鉴馆、编纂书籍等,他说,他要留住新政记忆。
建起品鉴馆 收藏新政记忆
7月14日,记者慕名来到位于仪陇县新政镇盐店街的古镇文化品鉴馆。一位儒雅的中年人正在向游客介绍展品的来历。他就是品鉴馆的创始人黄天伦。
“这些老物件,是我花了20多年功夫找寻收藏的。”现年44岁的黄天伦自小就生活在新政老城的盐店街。“家在新政老街,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周围环境很熟悉,有种特殊的感情。”
但上世纪九十年代,新政实施旧城改造。部分古建筑被拆除。从小就爱收藏的黄天伦萌生了一个想法,他要把新政的历史、文化用实物、图片等形式保存下来,留存老街记忆,让人们了解过去。
19岁参加工作后,黄天伦立刻着手一件事———“收破烂”,“只要有空闲时间,我就从新政老城到乡村,走街串巷,逛工地、垃圾场,凡是能想到的地方都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天伦家中堆满了各种“破烂”,明清以来的门框、牌匾、桌椅、瓶瓶罐罐……
2015年,黄天伦在家人的支持下,把自家老院子改为品鉴馆,布置展厅供客人们免费参观。“成立品鉴馆,既能让更多人来参观和了解这些收藏,还能起到传承新政历史文化的作用。”
光收藏老物件还不够,黄天伦还要搞清楚它们的来历与用途,深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搞不清楚的物件,他就去询问年长的老人或者查阅史料书籍,然后把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地用文字记录下来。
成立协会 保护传承民间文化
随着藏品的增多,黄天伦慢慢生出一种使命感,要发掘和保护更多新政的民俗文化,乃至整个仪陇县的民俗文化。
20多年来,黄天伦走遍新政镇56个村(社区),寻访古村落、看祠堂、看家谱、看古桥,了解村史变迁、姓氏渊源、风俗变化,查古籍、访老人、找史料……
“新政有一个很独特的民俗———中秋节巧牙祭月。但是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会制作巧芽祭月的人更少了。”黄天伦说,何为巧芽祭月?就是用黄色巧芽在中秋节祭月,庆丰收、贺团圆。每家每户在中秋节前夕,用12种五谷杂粮种子,经过选种、浸泡,然后将泡好的种子分类放入碗中,选择避光的场所进行生芽,直到种子长出五寸左右长的黄芽才算基本完成,整个过程需要一定经验和技巧,大约需要半个月左右。
“根据祖辈口头相传和我查的史料,巧牙祭月习俗发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傍晚时分,每家每户在街口大门前摆好巧芽,将插好香的柚子悬挂起来并点燃,星星点点的火光下,黄澄澄的巧芽,犹如新生命正在成长。最后各家轮流观看,看谁家巧芽做得好,相互庆贺……”黄天伦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新政每年中秋节都会组织巧芽祭月,是个很大的文化盛事。到了2000年左右,一辈辈传下来的习俗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面对即将消失的独特民俗,黄天伦找到仪陇县文化馆,希望这一民俗能得到保护和抢救。仪陇县文化馆十分重视,并着手该民俗的保护工作。
为了更好地研究、保护及传承仪陇本土文化,2015年,在相关部门的批准下,黄天伦和仪陇县本土文化爱好者一起,成立了仪陇首个民间文化收藏研究协会。在协会会员的建议下,黄天伦又开始着手编纂新政民间文化丛书。一到周末,黄天伦白天走街串户捡拾“破烂”,晚上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
“新政是我的家,这种乡土情结驱使我坚守逐渐远去的民间传统文化。”黄天伦说。
新闻推荐
7月初,在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村民聚居点内看到,青瓦白墙朱窗的现代川北民居错落有致。近年来,安溪潮村通过修公路、育...
仪陇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仪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