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蹬河:喜看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南充晚报 2021-01-28 00:38 大字

冬日,行走在西充县双凤镇跳蹬河村,平坦整洁的村道两旁,一块块良田星罗棋布,一栋栋新居错落有致,庭前院后干净整洁,300亩桃园里,桃树已冒出了新芽,为在春天绽放蓄势待发……一幅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记者从西充县精神文明办公室获悉,跳蹬河村荣获四川省“文明村镇”称号,曾经远近闻名的“三无村” 何以蝶变成幸福美丽新村?近日,记者踏访该村寻找答案。

农旅融合谋发展

年味渐浓,跳蹬河村产业路两旁已挂上了红红的灯笼,顺着红灯笼的“指引”,记者很快来到了该村300亩桃园基地。站在高处望去, 只见1.3万余株桃树横成排、竖成列,树型大小基本一致。园区内,10余村民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对桃树进行冬管。

该村党支部书记胡江介绍, 曾经的跳蹬河村全村无产业、增收无来源、发展无带动,是远近闻名的“三无村”,贫困发生率高达11.1%。

穷则思变。面对困境,村党支部立志要整合资源发展集体经济,集中2个月的时间对全村的地理气候、 产业发展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多次邀请行业部门、农业专家现场指导,根据西充县“一建二定三管”党建模式(即党支部引领建合作社,党支部定发展规划、定经营主体,党支部管集体经济、管人才培训、管效益分配),最终制定了成立专合社, 把撂荒地打造成经果园,种植桃树和柑橘,以经果园发展休闲娱乐搞乡村旅游的规划, 并给专合社取了一个很有寓意的名字———双凤跳蹬河村兴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该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 的模式,286户村民变股民,大家团结一心,规划了产业“种与养”、见效“长与短”、业态“农与旅”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以香桃、柑橘等长效增收产业为主导, 以小家禽、当季蔬菜等短期见效产业为补充,先后发展错季桃园300亩、大雅柑320亩、脆李80亩,套种豆科作物、二荆条辣椒等蔬菜200亩,发展林下养殖300亩,并在园区内建起了面积2000平方米的跳蹬河山庄,村民们吃起了“产业饭”“旅游饭”。2020年,全村产业收入达360万元,村集体收入30余万元。

多措并举促增收

1月26日一大早, 跳蹬河村脱贫户梁华珍便在自家的菜园里忙碌起来,拔萝卜、摘青菜、称重、装袋……手脚麻利的她一气呵成,将鸡蛋、萝卜、青菜等农副产品装进背篓。梁华珍前往的目的地不是菜市场, 而是村里的“跳蹬河山庄”。原来,梁华珍既是山庄的“供货商”,也是山庄的服务员,同时还是合作社的股东。

36岁的何江是跳蹬河村“何江农庄” 的负责人,2018年春节,在外务工多年的他返乡过年时,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惊叹不已。不久,他建起一栋3层的小楼房,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集住宿、休闲、餐饮于一体,年收入10余万元。

产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收入的增加, 使该村常住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同时也带动在外务工村民返乡发展。

环境整治树新风

行走在跳蹬河村, 沿着莲池一旁拾阶而上,有一处“老院子” 特别引人注目, 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充满川东北民居的韵味, 这里是该村新建的“康养服务中心”。

“现在农村的一个普遍现状就是留守老人居多, 我们建成的康养服务中心能恰到好处地解决老人日常照料缺失、疾病困扰和精神寂寞等多种问题, 许多在外的子女都有意愿将家里的老人送过来住。”胡江介绍, 目前该中心正处于试点阶段,下一步将陆续扩大规模、完善配套设施, 让更多有需要的老人住进“新居”。

胡江坦言, 跳蹬河村的变化得益于村产业的发展, 更离不开村民们严格遵守村规民约、主动培育良好乡风的努力。近年来, 为进一步引导村民崇尚文明新风、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该村坚持“四好十有”标准,相继开展“身边好人”“孝媳妇”“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 树立先进典型, 带动文明乡风。 先后被评为农村综合改革示范村、省级“四好村”、四川省“文明村镇”等,实现从“三无村”到“致富村”“文明村”的蝶变。

跳蹬河村只是西充县乡村振兴“三带三区百村”之一,是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如今,在西充广袤的乡村大地,环境越来越美,生态越来越宜居,群众收入增加、生活向好,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

西充记者站 衡欢 文/图

新闻推荐

寒冬里涌出的项目暖流

看现场1月16日,全市重大项目开工暨项目拉练现场会分别在阆中、西充、蓬安进行。近10个小时的行程,全市重大项目开...

西充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充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