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锄头耕田翻地,放下锄头吟诗作赋农民诗社“唤醒”乡村诗情

南充晚报 2021-01-14 01:12 大字

“恰恰鸟鸣风过耳, 依依竹浪影飞葱。 笛声也带归来意,槐树村中佳气浓……” 一杯清茶,一把竹椅。82岁的陈劳生在西充县槐树镇自家院坝来回踱步,构思自己原创的诗。“陈老师,请您看看,我刚写出的这句诗要得不?” 疾步而来的是隔壁邻居蒲德伟。“不错, 德伟,你最近诗歌创作产量有点高哈。” 陈劳生笑着说。

在西充县槐树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拿起锄头耕田翻地,放下锄头吟诗作赋,为了实现“粮食诗歌双丰收” 的目标, 忙得不亦乐乎。昨(13)日 , 记 者 获悉,他们就是西充县首个农民诗社———“槐树诗社” 的农民诗人们。

诗社成员 70%是当地农民

据西充县“槐树诗社”负责人陈劳生介绍, 该诗社的社员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还是十几岁的小娃娃。 但是,70%都是农民,此外还有教师、个体户、学生等。

“现在,我的小孙子佩服我得很,天天叫我给他讲诗。”66岁的蒲德伟自豪地说, 现在他已经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文绉绉的农民”。加入该诗社前,他还是个对诗歌一窍不通的“泥腿子”。由于他跟陈劳生是邻居, 陈劳生每次讲诗词课都会邀请他去听。

“刚开始,我确实感到不好意思, 年纪一大把了还学诗,后来看到那么多人都在学,比我年龄大的还多呢,我怕啥?”谈起学诗的经过, 蒲德伟津津乐道,“我的孙子上小学四年级了,他上一二年级时,我给他辅导作业还不成问题,后来就越来越困难了。有一次,他拿起一首诗问我,我啥都说不出来。学习诗歌创作后就不一样了,现在我不仅能给他讲课本上的诗,还让他学习、朗读我和其他社员写的诗。他还说自己也要学写诗。” 蒲德伟扶了扶眼镜说,现在他成了孙子的榜样,这都是加入诗社给他带来的变化。如今,蒲德伟已经创作了诗词百余首。

“农民变诗人,我们这是在庄稼地里作诗,真正的‘接地气’。”跟蒲德伟一样,74岁的梁仕凯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又不爱打牌打麻将, 年轻时就爱看古典小说, 晚上点起煤油灯都要看。”粱仕凯说,他一直喜爱文学,加入诗社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有时候正在地里挖地, 灵感来了,赶紧掏出笔、本子记下来。”粱仕凯说他最喜欢的便是马克思的一句话:“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认为写诗也是如此,要在生活中多积累、多观察,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有所感悟和收获。

“晨起喂鸡,暮荷镐锄……有五分树,三分麦,两分蔬。”正如诗社成员何光堪诗中所述,农民诗人们拿起锄头耕田翻地,放下锄头吟诗作赋。季节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中有序更替, 诗歌也在田坎上、麦地里、背篓中缓缓流淌。

据槐树镇副镇长梁德森介绍,“槐树诗社” 是西充县首个农民诗社,于2017年5月正式成立,现有社员120余人,创办刊物《槐树诗词》。 诗社经常开展诗歌创作与培训,通过诗歌进校园、进社区、进村社等活动, 使诗歌深入田间地头,渗进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众人接力 成立首个农民诗社

“文化传承要靠大家的努力,诗歌的根不能断。”据陈劳生介绍,“槐树诗社” 是由槐树片区教师退休协会创办的《夕阳诗刊》原班人马发展而来,成立之初,社员仅30人。

2017年,79岁的陈劳生辞去老年大学教师的职务, 从湖北十堰回到家乡。在老年大学时,他教的是诗歌创作、 写作技巧, 时隔30年回到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无不触动着他的乡愁情结和创作灵感。在得知家乡有个《夕阳诗刊》后,他激动不已。

“说起来是‘诗刊’,其实就是几张A4纸加两颗订书针。”陈劳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触良多, 他认为自己有必要为家乡诗词文化的发展尽力。

“要不是陈老师回来,我们都不晓得还能不能坚持下去。 当时《夕阳诗刊》 正处于困难的时候,几位负责人年龄都大了, 身体状况也不好, 大家对诗歌的创作都变得力不从心。 幸亏陈老师接下了这个担子, 才发展到了今天。”“槐树诗社”社员谢玉祥说,当时《夕阳诗刊》的创作人员大多是陈劳生的老友和学生,得知他放弃湖北舒适的生活环境回到家乡,想在家乡传播诗词文化, 无不深受感动。

2017年5月,在陈劳生的倡导下,在该镇党委政府、教师退休协会的大力支持和镇综合文化站的组织下,“槐树诗社” 正式成立,成为西充县首个农民诗社。《槐树诗词》 已经出刊6期

“要发展, 就必须有人的推动。要有新鲜血液的加入。”陈劳生说, 诗社成员不能仅局限于退休教师, 必须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诗社才能真正“活起来”。于是,他走访自己的亲朋好友,联系昔日的学生, 甚至每天上门“鼓动”自己的左邻右舍,跟他们讲诗歌的创作、 乡村诗歌的意义,“软磨硬泡”让他们加入诗社。同时,还通过诗歌进校园、 进社区等集体活动, 让农村群众了解诗词的创作,对诗词创作不再有距离感,鼓励他们“敢写”、“多写”。

据陈劳生介绍,为了加强“诗人”们的交流,提升创作水平,诗社建立了“槐树诗社交流群”,群里不仅有现居槐树镇的村民, 还有在外地定居或工作的乡友, 大家通过微信平台的方式,随时可进行诗歌交流。

“时代在发展,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嘛。”何光堪说,以前为了将临时想到的诗句及时记下来,他随身都携带着笔和本子,“现在直接记到手机上就可以了,方便得很,还可以马上发到微信群里,大家共同交流、分析、遣词造句。一来二去,一首好诗就出来了。”何光堪笑着说。

“诗社要做就要做好,‘诗人’有了,作品有了,刊物也不能差。”陈劳生认为,刊物也需要“仪式感”,“不能像以前那样几张A4纸加两颗订书针就完事了”。2017年6月, 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诗社正式出版了《槐树诗词》。

据了解,《槐树诗词》 一年出刊两期,包含封面、前言、目录等,每期近100页。按照传统节日、农时节气等主题, 每期收录诗词200首左右。 由诗社社员自觉投稿,总编辑陈劳生修改、排版、校对后出刊。目前,已出刊6期,共计1800余册, 收录诗词近1500首,深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爱。

“乡村振兴不仅要振兴经济,更要振兴文化,使农民的精神世界真正丰富起来。” 槐树镇综合文化站原站长王耘说,该镇以特色文化和广场文化为抓手,以校园文化活动、老年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村级文化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 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自信,助推文化振兴。先后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镇”、“四川省文化工作先进镇”的称号。“接下来,我们要大步向‘诗词之乡’迈进, 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农民诗词。” 王耘对接下来的文化建设工作充满希望。

西充记者站 衡欢 文/图

新闻推荐

司法部门大练兵

12月25日,西充县司法行政系统“法度光辉”法律知识辩论赛复赛在该县司法局举行。来自该县司法局机关、各司法所、援助...

西充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西充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