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县规模发展青花椒2.6万亩,带动全县2万余名村民增收致富小小花椒树 结出致富果

南充日报 2020-07-02 03:41 大字

●衡欢

时下正值花椒采收季,走进西充广袤农村,但见各花椒基地内,颗颗饱满的花椒挂满枝头。众多工人穿梭林间忙着采收,伴着电动剪刀的嗡嗡声,一曲丰收交响乐在花椒林间奏响。

近年来,西充县因地制宜,规模发展青花椒2.6万亩,其中贫困村8千多亩。重点发展义兴镇、鸣龙镇等多个乡镇为花椒种植重点乡镇,建立种植专合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让利返包”等发展模式,带动全县2万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2020年,该县1.7万亩花椒已投产,预计产值将达5000余万元。

1 三分栽七分管 产业发展有实招

“青花椒三分靠栽,七分靠管。”日前,笔者在该县槐树镇姚氏祠村青花椒产业基地看到,工人们正忙着对青花椒树进行除草、施肥、喷药等管护作业。

“目前,我们正在对未进入丰产期的青花椒树进行常规管护工作。”西充县机关事务管理局下派该村第一书记李建勋说,现在每天都有80余名村民到基地管护花椒树。

村民冯永年一边向枝条喷药一边介绍说:“我现在喷的药不是杀虫剂和除草剂,而是‘收老药’。”他说,这是为了让花椒枝快速生长、老化,为多挂果作准备。

“如果青花椒管护到位,一般3年进入丰产期,每株能产花椒5到9公斤。”冯永年说,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每年的定期管护必不可少。除杂、施肥是防止杂草与花椒树抢夺水分和营养;垒窝是为了保持水土,起到保湿抗旱的作用,保证花椒树的成活率,提高产量。同时,要让青花椒提质增效,还要做到生态环保,在整个生长周期远离农药侵害,因而在除草时尽量使用机械割草,不使用除草剂。

“今年预计产值10万余元,只要管护到位,明年的收益将是今年的两倍。”李建勋信心十足地说。

姚氏祠村青花椒产业的蓬勃发展,只是该县青花椒产业日益壮大的一个缩影。为了发展壮大花椒产业,让花椒产业成为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致富产业,西充县农业农村局加强对基地负责人、务工村民的技术培训,近年来共开展实地培训和技术指导260场次,培训人员1.5万人次。

“种植花椒,没有技术是不行的。只要村上有花椒管护技术培训,我都要参加,每次都能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义兴镇庙子嘴村贫困户张良秀说,她通过在产业园务工、参加培训,学到了不少花椒管护知识,自家也有了一块小小的花椒地。

在张良秀的花椒地里,笔者看到,花椒树枝繁叶茂,绿油油的小果子挂满枝梢。“今年我家的花椒树已经初挂果了。”张良秀自豪地说。

据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李德志介绍,近年来,该县为做强花椒产业,在技术培训指导上狠下功夫,通过扶贫培训、就业培训为村民讲解管护技术,组织县内外花椒种植专家前往花椒种植重点乡镇开展集中技术培训,各乡镇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对村民“手把手”教技术、做示范,以技术推广护航产业发展,助推花椒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长效产业。

2 探索多种模式 切实助农增收

位于金源乡的残疾人脱贫奔康产业示范园,成千上万株花椒树整齐排列,一串串寄托着众多残疾人致富梦的青花椒已经挂满枝头。这是四川飞沃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产业基地,在西充县残联的支持下,该公司成立了丰创助残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长期聘用残疾人及其亲属务工,常年就业100多人,采收季用工多达500余人。并探索出让利返包模式,支持残疾人零成本从公司返包花椒树,公司提供统一的农资用品和技术指导,利润由公司和返包户按照3:7的比例分红。

“我和老伴在公司打工,每年工资有3万多元,返包的20亩花椒树已经挂果,除去农资等成本,今年的返包分红收入预计4.2万元……”60多岁的谢永江正乐呵呵地掰着指头算他今年的收入账。视力残疾的谢永江曾是贫困户,近年来,靠着在基地务工、返包管护花椒树,他不仅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日子还越过越红火。而在该花椒产业园区,像谢永江这样受益于让利返包模式的残疾人有39户。

公司负责人唐雄告诉笔者,他在县残联的支持下探索出“让利返包”模式,建立西充丰创助残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困难群众发展花椒产业。目前,公司已在古楼镇李桥社区、席家庙村、贾家湾村、新龙寺村,义兴镇庙子嘴村种植“九叶青”花椒和云南青花椒累计3000亩,带动400名群众就近务工,人均增收1万余元。

而在鸣龙镇凉快垭村,采用“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村民工资按天发放,赢得群众一致好评。在槐树镇姚氏祠村,则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引86户群众入股,带动100余名村民增收……通过探索多种模式,近年来,西充县因地制宜,规模发展青花椒近3万亩,其中贫困村8000多亩,带动全县2万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3 精粗加工相结合 促进效益最大化

在鸣龙镇凉快垭村,一座面积达700平方米,高度15米的烘干房矗立在穿村而过的小河边。烘干房内,节能热泵烘干机、花椒清选机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一架灵活运转的“航吊机”正把一筐筐花椒吊入烘房。

“在烘干机上设置好时间,36小时后,再启动航吊机将装花椒的椒筐取出就行了。”该村贫困户赵国才熟悉地操作着机器,将一捆捆刚采摘下来的青花椒放到传送带上,随着传送带不停运作,成吨的鲜椒自动送入烘房。

在花椒脱粒区域,笔者看到,刚脱粒的花椒还夹杂着许多枝叶、花椒刺等杂质,接下来,便轮到了“花椒清选机”的上场,在花椒清选机里“走一遭”之后,杂质被分离出来,花椒就变得干干净净了。

“科技改变生活啊,以前花椒烘干、筛选都全靠人工,费时费力不说,效果还不好。你看现在,几乎都是自动化,方便多了!”该村花椒基地负责人马攀捧起一把刚清选完的花椒,深有感触,“目前共投入300万元建成烘干房,现共有4组花椒烘干机,每组烘干机一次可烘干3到4吨。明年,随着花椒产量的提高,我们将增加烘干机至12组。”

在烘干房的一旁,一座容量达100吨的冷库吸引了笔者的注意。

“修建这个冷库是为了确保我们的花椒能不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保证最大收益。”马攀介绍说,“如果市场价低,不适合出售,我们就可以把花椒放到冷库里,等到价格上涨再卖出。而且这个冷库不仅可以冷藏花椒,还可以帮村民冷藏一时卖不完的柑橘等农产品,延长保鲜时间,帮助村民增收。”

据了解,目前,西充县各花椒产业基地已建有花椒烘干房30余座,均初步掌握花椒粗加工技术,走上了“栽种—采摘—烘干—销售”一体化的道路。

“把花椒产业做大做强,靠销售原材料还远远不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花椒全身都是宝,叶、果、籽样样好,只有不断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最大化延伸花椒产业链,提升花椒价值,才能让花椒真正成为椒农致富的摇钱树、金豆豆。”为此,西充县不断推陈出新,努力开发花椒油、花椒粉、青花椒精油等精深加工产品,以提高花椒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效益最大化,助力老百姓稳定脱贫。

新闻推荐

我在故乡 之外流淌

□驼铃(西充)早年离开家乡我在外四处流淌不畏严寒的青涩只要还有一点温度激情就会生出翅膀漫过城市的地面高楼和天空我漫过...

西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充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