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文人寻伯乐 谁能为《嘉陵江之歌》谱曲?怀揣文学梦想的西充农民李秀洋创作歌词,希望能找到作曲家帮忙谱曲

南充日报 2020-04-01 01:53 大字

●本报记者 罗虹

即使奔赴他乡,他的心里始终装着故乡;即使置身繁华的闹市,他仍对文学投以仰望的目光。李秀洋,这个怀揣文学梦想的西充农民,年过半百,38年徜徉文学创作的海洋,诗歌、散文、小说……各种类型的文章他都在尝试、摸索,如今,他正为创作的歌词《嘉陵江之歌》寻找谱曲之人。

1 西充农民 38年创作近千首诗歌

初见李秀洋,身材瘦小、皮肤黝黑,脚踩一双绿胶鞋,手提一个补丁包,里面装着他最珍贵的手稿。他看起来少言少语,说起自己喜爱的文学却滔滔不绝,眼睛里也泛着光亮。

家住西充县占山乡罗坝沟村的李秀洋,从小饱尝饥寒交迫。16岁时,初中未读完的他辍学回村务农供养弟弟读书。在偏僻的山村,唯一可以了解外界的方式就是听广播,喇叭里的故事会让他忘记吃饭烧火。“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万籁俱寂的时候,才是专属我的读书时间。”李秀洋回忆,他床前常点着一盏煤油灯,通宵达旦地看书、练字。买不起稿纸,他就把别人垫蚕盖不用的废纸拣来,用针线订成本子写字。从此,李秀洋踏上了文学之路。

1988年,他的小说《那一片红霞》在《西充文艺》上发表。“挣了5块钱稿酬,好久都舍不得花掉。那滋味,比打一顿牙祭还满足。”几年后,李秀洋成为西充县作协会员、西充本地农民作者。但当时的写作,无法改变他的生活。1994年,他不得已背起行囊前往苏州开始了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活。

砖厂拖砖、工地挑水泥砂石、新疆摘棉花……这些年来,身材瘦小的他一直靠着劳力讨生活。即使身体已经疲惫不堪,但他的精神却乐观向上。打工时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地看书创作是他的最大乐趣。打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最好素材。

2007年11月21日,李秀洋的自传《草根儿》被《华西都市报》连载十期,这带给他更大的创作激情。2014年9月,他的长篇小说《乡下人》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38年来,李秀洋已经创作了近千首诗歌。

2 爱好音乐 寻觅伯乐帮忙谱曲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李秀洋还热衷歌词创作,那些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歌曲给他带来了很多创作激情。谈到曲子,李秀洋表示他非常喜欢《我爱你中国》《月光下的凤尾竹》《美丽草原我的家》等深情悠扬的歌曲,每当听到这些优美的旋律,他就觉得心情愉悦,会忘却生活的艰难和烦恼。

1986年,李秀洋填写了第一首词《六月的太阳》想找人谱曲,当时,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写信与他联系,可是因信件遗失等问题,最终这首歌未能完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李秀洋对填词的热情。2009年,受重庆市渝中区文化馆邀请,李秀洋和他们一同到渝东南采风,回来后,李秀洋边打工边写下了《妈妈,请收下这束鲜花》的歌词。

2012年,李秀洋写的歌词《春天在那里》荣获四川省首届农民工文艺原创大赛优秀奖。截至目前,其创作了大约300多首歌词,虽然大部分都没能谱曲,但他毫不灰心,他说:“痴迷音乐成为我血管里流动的血液,只要生命充满活力,音乐就会在心灵深处,纵情地歌唱。”

“嘉陵江,我故乡的河,清的拧得出蜜,碧的漫透了歌,你的心中,盛绽着春的神韵……”这首《嘉陵江之歌》的创作源于2015年,李秀洋来到南充,独自一人来到嘉陵江边,漫步了2个多小时,被蜿蜒曲折的嘉陵江深深吸引。直到2016年,他在成都打工时,仍然常常想起清透的嘉陵江水和生活在嘉陵江畔的幸福生活,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夜深人静时写下了歌词。

“现在,我就想《嘉陵江之歌》能否遇到‘伯乐’作曲家,为它谱上一支曲,能让我将对故乡的感情大声地唱出来。”李秀洋说,这样,他到外地打工时,能把自己的歌唱给工友们听,能把故乡的情唱给工友们听。

新闻推荐

到今年底,顺庆污水处理设施将达到41座城乡一体 覆盖全域

●黎涛3月24日,笔者从顺庆区水务局获悉,近年来,该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域水环境综...

西充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充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