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八大体系 发展红苕产业
本报“西充县‘苕文化’及苕产业研究系列报道”引起西充党政高度重视, 县政协召开红苕产业发展专题协商会议进行研究。
西充又称“苕国”,红苕是西充最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大约从16世纪末开始,西充就大面积种植红苕,400余年经久不衰,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红苕都是西充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红苕在西充有“半年粮”之称。为挖掘西充的“苕文化”,做强西充的苕产业,擦亮西充有机农业这块“金字招牌”, 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南充晚报》 连续刊登了10篇“西充县‘苕文化’及苕产业研究系列报道”文章,引起了西充县委、 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方面把这10篇近2万字的文章从网上下载汇编成册, 带到了1月9日召开的“西充县政协关于红苕产业发展专题协商会议”的会场, 摆在了县委书记孙骏、县长张光全等与会领导和嘉宾的面前。
“苕文化”源远流长 成最美好乡愁记忆
从西充独特的“语言岛”到西充人为人处世的古道热肠, 都体现出浓郁的“苕文化”,这些“苕文化”基本上融入在《南充晚报》刊发的“西充县‘苕文化’及苕产业研究系列报道”10篇文章里:《大道至简 “苕国” 珍馐》《“苕尖越冬” 呵护苕种》《一熟变两熟 量质齐提升》《故乡忆 最忆是红苕》《“苕腔苕调” 别具一格“语言岛”》《诙谐睿智的“西充短语”》《3.48欧元/公斤的红苕 意味着什么?》《西充红苕的220种变身》《普通栽培 种出比人头还大的红苕》《西充人的红苕情结》。
西充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程忠良、多扶镇副镇长张云、多扶镇鼓楼沟村村民何明才、 水务局局长郭峥嵘、市场监管局局长张凌波、有机办主任胥洪超等在发言中纷纷回忆起“吃咪儿红苕长大(咪儿:西充方言,小的意思)”的“红苕情结”,认为西充人最美的乡愁记忆就是红苕。
苕产业方兴未艾 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作为西充仅有的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一, 红苕产业虽有基础,但发展慢,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 程忠良在汇报西充红苕产业发展情况时说, 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能力不足、比较效益低下、带动能力不足、标准化程度不高、 政策支撑不力等成为制约西充红苕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
西充红苕产业发展规划由四川比尔投资咨询公司负责, 据项目负责人邓杰介绍,2019年以来, 他们都在西充的有关乡镇调研,从国际、国内、四川三个维度调研市场,对产业布局进行规划,把西充打造成红苕产业新高地,变“苕国”为“苕都”。
胥洪超说, 西充有机农业发展到今进入了瓶颈阶段,香桃、柑桔等该有机认证的都认证完了,现在最想做的就是红苕产业。在红苕产业上应围绕种苗、苕窖、机械化种收、 加工这些最关键的环节进行政府扶持。
张云、 郭峥嵘和南充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农业推广研究员曾宪堂都认为, 要坚持红苕产业发展的定力和方向不动摇,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定会有收获。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黎德富表示,产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个产业做好了都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小产业也能做出大文章。红苕已成为公认的保健食品,西充县抓红苕产业前景光明。 要按照产业体系的思路做好产业配套发展规划,确定“鲜销为主、加工为辅”产业发展定位,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品种种植布局。除鲜销外,红苕还可加工成淀粉、膳食纤维粉、烤薯、薯条、粉丝等产品,红苕产业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十分巨大。要创新产业发展机制,业主之间一定要抱团发展,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要建立西充黄心苕地理标志品牌准入机制、 退出机制和激励机制,创立行业标准,强化行业自律, 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取信于消费者,创牌千辛万苦,毁牌一夜之间。
做响红苕名片 构建产业发展完整平台
听取企业、部门、乡镇代表和专家学者发言后, 县长张光全从成立产业发展专班加强领导、考察全国红苕种养加市场、拿出规划创意策划方案供县委县政府决策研究等进行了安排布置。
县委书记孙骏就西充是“苕国”、红苕是西充的一张名片,发展苕产业种什么、 在哪里种、怎么种、卖给谁、建立机构、完善规划、 政策扶持等讲了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建立八大体系、发展红苕产业的思路。 这八大体系是:种苗优选培育体系、培训体系、 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流转种植利益联结体系、产业帮扶体系、产业链延伸体系、营销体系、品牌构建体系。通过八大体系,构成支撑西充红苕产业发展的完整平台,助力西充“有机农业排头兵”建设。
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到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 相信西充红苕能够完成这一飞跃。
南充晚报记者 何建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荣张源)1月7日上午,西充县关工委主办的“老少牵手,温暖童心”2019“暖冬行动”在西充县实验二小启动。50名贫困学生...
西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充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