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精准康复理念 提升康复服务质量 南充市残疾人康复救助工作纪实

南充日报 2019-04-23 03:43 大字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关怀下,南充残疾人事业得到显著发展,各级残联组织坚持把残疾人康复服务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量服康复”为抓手,深化精准康复理念,不断创新康复服务举措,积极探索加强康复机构建设和康复服务规范化管理,努力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残疾人康复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特别是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三局调研组专程赴南充调研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为国家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提供了南充实践和经验。

A 建立制度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成效显著

今年8岁的小祥,2岁前被查出患有唐氏综合征,一家人陷入无边的黑暗中。

2016年,在市残联的帮助下,小祥开始在南充阳光儿童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在家长和康复中心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小祥已经可以与他人进行简单交流,完全摆脱家长辅助,独立穿衣、吃饭。不仅如此,小祥还可以进行100以内的实物运算,许多汉字也会独立书写。

很多像小祥一样的残疾儿童,大都受到了康复救助。2010年以来,南充市大力培育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涌现出一批专业师资较齐、设施设备完善、康复效果明显、社会评价良好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目前,全市已建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阵地22个,遍布九县(市、区),面积由3300平方米扩展到100000平方米,每年能为1000余名残疾儿童提供56个项目的康复训练,确保为残疾儿童提供就近、方便的康复服务。

据了解,2016年以来,全市共完成救助重度听力残疾儿童318人次、孤独症儿童387人次、智力障碍儿童1654人次、脑瘫儿童2245人次,实施0-6岁残疾儿童救助629人次。40%的残疾儿童通过实施康复救助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制教育,8%的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进行融合教育。通过积极有效的康复救助,残疾儿童普遍减轻了功能障碍,改善了功能状况,提高了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今年1月,为确保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持续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全覆盖,南充市制定出台了《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了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明确了救助对象、范围、条件、内容、标准、流程,强化了机构管理、资金管理和工作责任、要求,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体系,建立了市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使南充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由项目转化为制度。

B 创新机制 大力实施康复救助项目

2018年12月26日上午,一批肢体残疾人汇聚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大厅,专业技师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安装、调试假肢,并帮助和指导他们进行适应性训练。类似这样的活动,每年都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人数从当初的二三十例逐年增加到近200例。从2010年开始,市残联每年均开展了假肢免费集中安装适配工作,共有800余名肢体残疾人享受免费假肢适配服务。

据了解,近年来,全市各级残联积极探索康复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创新工作举措,为广大残疾人谋福祉。2016年以来,市残联先后与教体、民政、卫健、人社、扶贫、财政、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南充市残疾 人 精 准 康 复 服 务 行 动 实 施 方 案(2016-2020年)》,联合市卫健委印发了《关于做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工作的通知》,积极与人社部门协调,将2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减轻了残疾人负担。与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南充市假肢适配项目实施方案》,将康复专项资金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为假肢适配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2016年以来,中、省、市财政共投入资金4500万元,各县(市、区)也配套资金,基本保障了康复服务的顺利开展。同时,南充市从2015年开始在市级定点机构为2160名在训残疾儿童购买人身意外保险,顺庆区、西充县实行了残疾人辅具自购补贴,营山县实现了听力残疾人助听器适配全覆盖,九县(市、区)都为在训残疾儿童提供了生活补贴。

截至2018年底,南充市累计为2000余名重度肢体、视力、听力残疾人及家属送去康复技术指导,为各类残疾人适配轮椅、拐杖、助听器、假肢等辅助器具51518件,精神病患者服药救助19370人,住院救助2026人,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近9000例,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97%,医保参保率98%。大部分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都得到了有效的康复救助,提升了生活质量。

C 提升能力 培训活动形式多样

各级残联坚持把提升康复专业人员技术水平、残疾人自理能力、残疾人亲属护理水平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加强对康复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参加辅具、假肢、脑瘫、智障康复专题培训近千余人次;承办2018年四川省脑瘫儿童康复技术培训班,共培训脑瘫康复技术人员100余人。市残联还先后邀请中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川北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等单位的知名康复专家教授,为全市康复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社区(村)康复站指导员、家庭签约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并深入康复机构进行观摩教学,对残疾儿童康复效果进行现场评估指导。与香港复康会四川分会康复指导中心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对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进行常态化的技术培训、指导和评估,有效提升了康复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素养。通过培训,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康复专业队伍,逐步提升了康复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社区康复服务组织、残疾人专门协会、残疾人亲友协会等组织的优势,就近就便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知识宣传、亲友培训、转介服务、心理疏导等服务;充分利用“助残日”、“爱耳日”、“残疾预防日”等活动,大力宣传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顺庆区、嘉陵区、营山县、仪陇县等地还举办“盲人定向行走”培训班,共培训盲人500余名。

D 强化监管 促进康复服务健康发展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为契机,大力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做到应救尽救。

开展康复质量、效果评估。市残联将引入香港复康会指定项目执行机构———四川扬康残疾人康复技术培训指导中心,对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进行项目督查和评估,进一步规范康复项目流程、质量控制、资金监管。

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在第三方督查评估基础上,采取不提前通知、直达现场、随机突查方式组织开展“飞行检查”,抽调县(市、区)残联康复工作人员交叉组队、异地交流开展交叉检查。建立约谈制度、通报制度、奖惩制度,对在评估、督查中成效突出的定点机构给予奖励,对存在运行不规范、管理不严格、训练缺失、质量效果不好、群众意见大等问题,以及弄虚作假、套取骗取资金的机构,要予以通报、约谈、责令整改,直至收回补助资金、取消定点机构资格。

加强康复阵地建设,持续推动康复事业纵深发展。加快推进康复服务设施的投入使用,完成顺庆、高坪、嘉陵、营山等地康复中心的机构入驻和训练;力争市新康复中心立项开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现有社区(村)康复站的规范运行,依托社区(村)卫生站,新建一批社区(村)残疾人康复服务站,逐步扩大基层残疾人康复阵地,目前正在制定全市村(社区)康复服务站实施意见和验收标准,预计今年新建20个残疾人社区示范康复站。开展典型引路,创建西充县康复示范县、南部县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推动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迈上新台阶。

残疾人康复救助工作成绩

●全市已建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阵地22个,遍布九县(市、区), 面积由3300平方米扩展到100000平方米,每年能为1000余名残疾儿童提供56个项目的康复训练。

●2016年以来,全市共完成救助重度听力残疾儿童318人次、孤独症儿童387人次、智力障碍儿童1654人次、 脑瘫儿童2245人次。

●截至2018年底,南充市累计为2000余名重度肢体、视力、听力残疾人及家属送去康复技术指导, 为各类残疾人适配轮椅、拐杖、助听器、假肢等辅助器具51518件, 精神病患者服药救助19370人, 住院救助2026人, 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近9000例, 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97%,医保参保率98%。

新闻推荐

乡村连片大果园 绿了山乡富了民

嘉陵区30万亩柑橘(柠檬)和木本油料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是南充市“100件大事”之一。2018年,该区有26个乡镇、111个村栽植优...

西充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充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