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尖越冬” 呵护苕种
“故乡忆,最忆是红苕。红苕,是长长的苕藤下的根。绿色的苕叶,绿色的苕藤,牵连地下的根, 成为远方游子对故乡永远不能释怀的一个结, 成为远方游子对故乡永远思念的寄托。2003年3月,退休一个月后,我又一次回到故乡。某日,得诗一首《游子返乡》:游子返乡泪湿襟,酸菜萝卜特提神。红苕稀饭山珍美,此物当今最养人!”这是西充县常林乡人、国家一级作家、曾任云南省德宏州作家协会主席和《孔雀》杂志主编的张承源,在其作品《红苕的回味》里对故乡红苕的思念。
红苕是“苕国”西充的“国粹”,是“苕国”人的命根子,“借问平日糊口计,可怜顿顿是红苕”、“红苕半年粮”就是最通俗的诠释。只不过时代不同,红苕的作用和价值也不同,在当代作家张承源的心目中,就成了“红苕稀饭山珍美,此物当今最养人”。
红苕金贵,红苕种更金贵。每年11月上旬,即立冬前后,是挖老红苕的时间,无论集体生产还是土地承包到户, 都要在老红苕里挑选块头均匀、长相好、没斑点、无虫眼、未挖断的红苕做苕种,次年能否有足够的苕种下地,关系到红苕种植面积和产量,关系到农民肚子是否挨饿。因此,勤劳智慧的西充人对苕种的呵护, 从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干部和农民,都想尽千方百计,钻研新技术,采取新措施,保护苕种不霉烂,能够安全越冬。
西充苕种越冬,都是利用苕窖。集体生产时,生产队都有窖苕种的大苕窖,有的是在平地下挖大苕窖,叫地窖;有的是在山岩上打个大苕洞,叫岩窖。生产队的苕窖可以窖苕种四五千公斤。每家每户都有苕窖,有的苕窖在室内———在屋里挖一个坑, 用条石砌成圆形或长方形, 窖口盖上三五片木板以透气; 有的在室外———在自家房前屋后,选择地势高燥、土质黏性、结构坚实的空地、竹林或山岩挖苕窖、打苕窖。一家一户的苕窖可窖红苕三四百公斤。“由于病害和贮藏方法不当,苕种霉烂十分严重,霉烂损失为30%至50%,重者达80%以上,西充农民吃尽了‘收苕到手,吃不到口,年年烂苕,队队愁种’的苦。”西充县农科所所长、副研究员田波说,在窖贮苕种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明了高温大屋窖贮苕种技术,俗称“高温窖”———利用烧火高温杀菌,增强红苕抗病能力。高温窖烂苕率低,贮藏红苕品质好,在苗床中发芽快,出苗率高。
呵护苕种,就是保护和延续生命。
不管是地窖、岩窖还是高温窖,苕种或多或少都有霉烂, 再加之正二三月青黄不接,农民实在揭不开锅,生产队不能眼看着饿死人,不得不拿出少量苕种救急。解决苕种不足的问题成了西充农业科技人员的当务之急———一种名为“苕尖越冬”的新技术应运而生。“‘苕尖越冬’是一种红苕育苗技术上的创新。在粮食紧缺的年代,为节省苕种,确保早栽,提高红苕产量,1974年,西充从巫山引进了‘苕尖越冬’做种技术,首先在双凤、 晋新、 多扶进行试验并作了一些改进,小面积初获成功。”田波说,试验显示,“苕尖越冬” 做种可以提早一个季节栽插,因为藤蔓老健,成活快,长势旺,每亩比苕种育苗多收鲜苕394公斤,增产27.2%。
田波介绍,1975年,西充全县大面积实施“苕尖越冬”,共做苗床36345床。“苕尖越冬”的苗床选址选择坐北朝南、背风向阳、前无树荫、后无来水、地势高且干燥的斜坡地。
“苕尖越冬”地上式苗床就是先筑一个长约7米、宽约1米、南边土墙高33厘米、北边土墙高50厘米、 墙厚度30厘米的梯形苗厢,这种造型既可以防止北风侵袭,又有利于透光增温,方便管理。
“苕尖越冬”的种苗必须在同一品种的地块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选生长健壮、节间密、藤蔓浆汁丰富、顶叶缩于初展叶下的藤尖,长度以20厘米为宜,顶部留3片至4片展开叶,其余的全部从叶柄剪掉,当天选苗当天栽插,不栽插过夜苗。
“越冬的苕尖栽插过早,温高湿大,生长繁茂,越冬期间地上、地下部分营养供应失调,不利于越冬;栽插过迟,温度低,发根扎根慢,成活迟,甚至死苗,不利于越冬,西充越冬的苕尖在霜降至立冬剪藤栽插为宜。如果还在搞‘苕尖越冬’的话,这几天就是最佳期。”田波说。
苕尖栽进苕厢后, 就要在厢上覆盖薄膜,薄膜上面再铺上厚厚的稻草。在寒冷的冬天,需要燃烧柴草将苕厢墙体烤热,以提升苕厢内的温度, 保证苕尖不被冻死且能正常生长,迎接春暖花开的到来。
实践表明,“苕尖越冬” 做种, 可省苕种,实现壮苗早栽,加快良种繁育进程。但是,“苕尖越冬”这种方法周期长、费工、成本高,技术性强,农民也嫌麻烦,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户粮食充足,农民生活好转,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苕尖越冬”技术被淘汰。
现在,各种升温技术的运用,地窖、岩窖仍是西充农家及红苕生产企业的首选。
南充晚报记者 何建斌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蓉萍记者牟廷河)23日上午,西充县法院对西充县某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原主任王某涉嫌贪污罪一案公开庭审。县法院和...
西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充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