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钟:退休干部的抗战情结
■ 李波 文/图
历时两年伏案创作“爬格子”,他终于如愿了却传承抗战文化的心愿。“小暑”前夕,当西充县委宣传部为他创作的长篇小说《铜鸳鸯》举行出版发行座谈会时,他两年来累积在内心深处的创作压力,顷刻得以释放。
他叫范海钟,今年63岁,西充县财政局退休干部。“这些年来,反映抗战题材的小说不计其数, 但反映前线士兵在家的军嫂们为抗战积极做好后援的作品,却少之又少。”当天的座谈会上,市作协主席李一清如是评价。
先辈传奇激发创作灵感
2016年初,范海钟萌发创作小说的想法。得知此消息, 他的朋友圈一片惊讶。“你搞了一辈子财政工作,为啥想起写小说嘛,那可不是个轻松的活路哟。”一些老哥们劝范海钟。
但范海钟却我行我素, 一头扎进创作素材的搜集中。 回老家听老人们讲堂大公范德全、堂大婆胡国英的传奇故事,前往贵阳遵义拜访范德全、胡国英的后代,到县档案馆查找抗战的相关史料。
“有关范德全、胡国英的故事,我小时候耳朵已听起茧了。特别是胡国英,新婚之后与丈夫分别,一晃就17年,在不知丈夫生死的情况下,毅然扛起全家后勤重担,在抗日战争中,组织家乡的军嫂,为支援前线全力做好上传下达的各项保障服务。”范海钟直言,正是胡国英的家国情怀,打动并促使他动笔。
一晃两年时间过去, 范海钟的小说终于脱稿。他曾给小说取名《情漫龙滩河》,后在圈内人士的指点下定名《铜鸳鸯》。
创新“抱团养老”获肯定
今年5月,《铜鸳鸯》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并经全国新华书店销售。 就在西充县作协人士纷纷点赞该小说之际,范海钟作出决定:拿出2000本交由西充县老年大学销售,所得7万元资金悉数捐赠给生活困难的抗战老兵以及贫困家庭学子。
县老年大学校长谢林说,范海钟退休后受组织委托,担任县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面对起步晚、工作很有成效的县老年大学日常工作,范海钟上任之初,查阅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老年大学史料, 分析比较其管理模式。很快,他将老年大学的工作重点锁定在老人如何实现知识养老上。
恰在此时, 范海钟读到一篇关于老年人知识养老的文章。受此启发,他提出“抱团养老”的设想。整合现有资源,实行五块牌子一套人马,即一校(老年大学)、一中心(老年服务中心)、三会(老年协会、扶贫协会、旅外乡友联谊会)集中办公,常驻会工作人员7人,负责“三会一中心”和近千人的老年大学的管理工作。
县老年大学采纳了范海钟的建议, 通过试行见到实效,得到省老年大学的肯定。
为烈士之子找到失散的母亲
今年6月底,家住天津的牛杰给范海钟打来电话,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家庭情况。电话中,牛杰激动地说:“范叔叔,如果不是您的关怀,我可能至今仍在流浪。”
牛杰与范海钟相识于8年前。当时,牛杰在西充县城流浪。2010年4月的一天中午,牛杰来到县财政局附近的一家餐馆外乞讨,一名就餐者将一盒饭菜递给牛杰。接过午餐的牛杰小声说了声“谢谢!”这一细节,立即引起一旁的范海钟的注意。他觉得,流浪者使用礼貌用语,说明他的精神状态尚可,于是与他攀谈起来。
原来,30多岁的牛杰是天津人,父亲是空军某部飞行大队大队长, 在一次驾驶新型战机试飞时不幸牺牲。当年,牛杰年仅6岁。失去父爱的牛杰因为生活琐事常与母亲拌嘴,母子俩矛盾频发。1999年6月,牛杰随母亲回到父亲的老家绵竹,趁家人不注意时,牛杰负气出走。从此,他装成哑巴,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
听完牛杰的讲述,范海钟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耐心开导牛杰的同时,立即打电话到天津,找到牛杰母亲所在单位, 几经辗转联系到牛杰的母亲。 得知儿子的下落,牛杰的母亲泣不成声。半个月后,在范海钟的张罗下,牛杰与母亲在西充相见。
新闻推荐
市民欣赏喷泉美景四川经济日报南充讯(李同周记者李国富文/图)“哇,那道喷泉喷得好高啊!”“咦!快来看,这里又新修了一座拱桥,真...
西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充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