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1+1”“1+N”互助式帮扶 贫困群众奔康路上有个伴

南充日报 2017-09-30 07:16 大字

●本报记者 李奎

中秋、国庆佳节到来之际,9月28日上午,市人防办全体机关干部职工提着牛奶、月饼等,来到结对帮扶的西充县青狮镇老木垭村,走访看望村里的“亲戚”。

开展结对帮扶老木垭村以来,市人防办下足 “绣花” 功夫,创新实施“1+1”“1+N”互助式帮扶,让群众在脱贫奔康路上结伴而行,互帮互助,快速告别贫困。

节日慰问 贫困村里走“亲戚”

28日一大早,市人防办全体机关干部就出发了,开着车直奔老木垭村,在车子的后备箱里,则装着牛奶、月饼等慰问品。一进入村里,他们就来到结对帮扶的贫困群众家里嘘寒问暖,现场了解贫困群众的收入情况,还有啥需求。他们手里拿着纸和笔,将贫困群众的需求和愿望一一记下,再一一落实。

“这些干部平时经常来,过年过节更是没忘了。”今年74岁的鲜于英虽然去年摆脱了贫困,可是市人防办的干部仍然没有忘记她,来到她家后,一笔一笔地问收入账、了解她的愿望。

在贫困群众任绍平家中,市人防办的干部看到他从北京农科所引进了高品质的牧草,正在规划搞养殖,计划养1000只鸡、300只鸭子,还要养鹅、跑山野猪,并且土地已经落实和打围,当即鼓励他加快进度,迅速见效益。“有啥困难就说出来,我们一起帮你解决。”临走时,市人防办的干部还特别叮嘱任绍平,并表示将用产业扶持基金对其进行支持。“不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尽快告别贫困,对不起大伙的关心。”任绍平感激地说。

互助式帮扶 时间更充足成效更明显

老木垭村地处西充县东北部,2014年被确定为全市***帮扶村。全村贫困户58户、111人。在开展结对帮扶时,市人防办坚持走村入户查病根,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面对面交谈,找出村民致贫的主要原因。经过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市人防办因地制宜,通过股份合作、经济合作等,建立起利益连接机制,在老木垭村实施“1+1”“1+N”互助式帮扶,即动员先富起来的群众与1户或多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动员村“两委”干部与1户或多户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动员先富起来的党员与1户或多户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动员贫困群众与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

鲜于英患有一些慢性病,老伴高长忠76岁,也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儿女长期在外务工。为了让老两口告别贫困,市人防办动员鲜于英以土地入股,协调村里种植大户任顺虎结对帮扶。接到帮扶任务后,任顺虎组织工人将鲜于英家里3亩多土地进行了耕种,将谷子、小麦等作物收到家。2016年,鲜于英种庄稼,加上养猪、养羊、养鸡鸭的收入,共达到15300元。

市人防办主任冯祥权认为,实施“1+1”“1+N”互助式帮扶,不仅实现了新增一支帮扶力量,也让贫困群众脱贫奔康路上有个“伴”,身边有了榜样,通过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相互提供劳动力,种植、养殖等技术支持,提振贫困群众脱贫奔康信心、迅速摆脱贫困。同时,帮扶责任主体和贫困群众同处一个村,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知根知底,更知道帮扶从何下手,帮扶时间更充足、帮扶成效更明显。另外,实施“1+1”“1+N”互助式帮扶充分发挥了群众的主体地位,让群众完全参与到这场硬仗中来,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让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通过实施“1+1”“1+N”互助式帮扶,市人防办2016年帮扶的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达到7500元,2017年帮扶的贫困群众也完全能够如期脱贫。

新闻推荐

西充县:着力查处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

(杜堃郎小禹)“没想到几年前的粮食直补款,现在还能拿回来。”西充县车龙乡席家沟村村民感慨地说。今年3月,西充县委巡察组发现车龙乡席家沟村截留村民2010年至2014年惠农补贴资金25万余元用于抵扣各...

西充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西充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