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负债累累到收入倍增,周作平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多亏党的好政策,我家才能走上脱贫奔康路”

四川经济日报 2017-09-07 07:34 大字

清晨,迎着朝阳、伴着露珠、呼吸着乡村清新的空气,顺着蜿蜒的乡村水泥路,走进西充县金山乡桂花村,站在山梁上远远便能望见田成方、地成块、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地里,该村务工的群众正忙着给成片的柑橘幼苗浇水灌溉;村里,一间间白墙黑瓦民房掩映在竹林之间,房顶上升起袅袅炊烟;村道旁,翻盖一新的水泥楼房是该村贫困群众周作平的家,他的老伴罗永会正为在村里务工的儿女做早饭……

“感谢党,感谢政府!”罗永会激动地说,“多亏了***好政策,我家才能够走上脱贫奔康路。”

病魔侵蚀

挣钱无门负债累累

周作平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技术特长。结婚后,他多病的妻子相继生下周波兄妹。为了养家,他起早贪黑忙碌在自己的庄稼地里,一年到头勉强解决温饱问题。

周波兄妹相继长大后,周作平一家终于略有积蓄。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儿女相继查出肝炎病症,这让周作平有些喘不过气来。为了减轻周作平的压力,罗永会几度放弃治疗。就这样,病魔侵蚀着这个贫穷的家庭。

周作平的儿子周波告诉记者,之前由于他兄妹俩身体不好,又没有技术,无法出去打工挣钱,父亲文化不高,也没有特长,只会干些农活,母亲无法劳作,一家四口人仅靠种庄稼和国家政策补贴,负债累累,生活极度贫困。

“由于土地条件差,桂花村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2014年被定为贫困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周凯告诉记者,该村地处偏僻、基础薄弱,主导产业缺乏,以传统农业种植玉米、花生、水稻、小麦、红薯等常规作物为主,无优势产业。桂花村辖14个社,315户、1160人,其中,贫困人口110户、210人。

***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2014年,周作平被列为贫困户后,村委主动与县就业局联系,帮助周作平对接“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扶贫政策。根据周作平有劳动能力、勤劳肯干的特点,通过联系广东一家制衣厂,解决了周作平的就业问题,保底月薪2500元。

“这个家庭,仅靠周作平一个人挣钱,改变不了原来的贫困状况。”西充县老干局下派驻村第一书记范毅峰说,在他和村委的协调下,县就业局对周波进行免费水电安装、维修技术和养兔技术的培训,对他妹妹进行免费制衣、缝纫技术的培训。

“妹妹很快在县城找到了工作,我迟迟没有找到。”周波有些不好意思,他不善言辞,说话有点慢。他说,妹妹挣的钱只能够她自己的开销,整个家庭离脱贫还有一段距离。这个不仅是周波在考虑的问题,也是桂花村脱贫攻坚组大家在思考的问题。

为了让周波学有所用,2015年,范毅峰为周波送来了贫困户产业启动资金,购买了种兔,在周波的精心饲养下,当年养兔产生利润3000余元。

土地流转

务工分红收入倍增

“为了让像周作平家一样的贫困户持续增收,就必须帮他们找到一条稳定的致富门路。”范毅峰说。

为此,范毅峰带着桂花村委班子成员,来到金山乡党委书记胥渊的办公室,将自己的难处和想法向金山乡党委作了详细汇报,胥渊当即表态:将举全乡之力助力桂花村脱贫出列,帮助像周作平一样的贫困户实现脱贫奔康。有了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范毅峰带领该村班子商量办法。

“招引业主、流转土地”,这个办法出现在村委会支部会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金山乡乡村干部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引进业主舜之本农业公司。

在范毅峰带领的村级班子的努力下,在金山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舜之本农业签下了投资合同。“业主不嫌弃落后的条件,愿意投资,党委政府全力支持和配合,‘硬件\’没有招引优势,‘软件\’就必须跟上。”胥渊说,“要给业主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使其关注金山、投资金山、扎根金山。”

据范毅峰介绍,从舜之本农业公司入驻该村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崎岖的羊肠小道,变成车辆穿行的大道;杂草丛生的荒芜土地,种上整整齐齐的柑橘幼苗;零星小块的水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过去有名的“黄土高坡”,而今山上山下建起水池堰塘;过去挣钱无门的贫困村民,如今在家门口务工,收入倍增……

“如今,我在该村舜之本农业公司上班,主要负责该公司的水电规划、安装和维修,每月能收入2000元。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家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周波对生活充满信心。

赵荣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国富

新闻推荐

禁毒宣传进校园

本报讯(记者刘洋)为进一步强化校园禁毒宣传力度,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识毒、拒毒、防毒能力,8月28日上午,西充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走进西充中学开展以“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教育开学“...

西充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充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