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青瓦 从泥土中复活的传统技艺
青砖青瓦给人以素雅、质朴、宁静的美感。 因高温烧成, 耐晒耐风化,冬暖夏凉。砖瓦,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文化象征。蓬安县的青砖青瓦烧制技艺, 年代十分久远。蓬安县城周边的三角滩、吕家村、拱桥村等地建有许多瓦窑,普遍烧制青砖青瓦, 供起房盖屋所用。3月8日, 记者采访了该县青砖青瓦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陶继南,得知他弘扬传承这一门传统技艺的人生历程。
年少学习技艺 坚持传承非遗
蓬安县现保存有文庙、武庙、 城隍庙、 玉环书院等古建筑群,被称之为“百年不动一砖一瓦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古镇”,可见蓬安青砖青瓦制作烧制技艺的应用,早已成熟且较为普遍。
1955年,陶继南出生在蓬安县杨家镇一个瓦匠世家,他的祖父、爷爷、父亲都是有名的瓦匠师傅。
陶继南说,在他十五岁时,就开始正式学习摔打泥巴,做生砖坯,多年来,在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下,他刻苦好学,掌握了许多蓬安青砖青瓦制作技巧。
经过多年的研究, 陶继南的技艺日臻成熟。制作的砖瓦工艺品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有各类青砖、板瓦、筒瓦、花翘、各种飞禽走兽等。目前,陶继南已经成为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瓦匠师傅。
2020年,蓬安青砖青瓦烧制技艺被列入蓬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泥土到瓦片 需要数道工序
“从黏土到青瓦,是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成熟的手工艺。通过多年的经验, 掌握窑炉条件、黏土颜色等。”陶继南告诉记者, 要成功制作出青瓦要经过数道复杂的工序。 在传统青砖青瓦的制作过程中, 选择有一定黏性的土, 一般以塘泥为佳。 按一定比例加入酸白泥进行调配。和泥这道工序,用人脚或牛脚踩踏两小时左右, 增加泥土的黏性。 随后就是制作砖瓦生坯,要搭起一座扇形的泥台,一边转动瓦桶一边用铁制的刮片沾水上下刮平泥坯, 最后把泥坯从瓦桶上脱离下来。 撒上经过筛选的清水砂,自然晾晒风干,掰开就成了生瓦坯。
“接下来,要把生砖瓦坯子由里而外呈椭圆形, 整齐的摆放在窑内、 密度适中, 用泥巴封死窑门,这样窑就装好了。先用小火烧七至八天,再用中火烧四至五天,最后用大火烧十至十五天, 使其在窑内充分烧制, 直到其颜色火红如赤。”陶继南说,最后一步是下水,也称水雾。要在短时间内,让水经过窑顶的平台通过这根铁棒渗入窑中, 通过水火在窑内交融, 起到转色的效果。 砖瓦的成色、质地要看水火交融的程度,封窑十天左右, 砖瓦呈现青黑色便可破窑门。
经过层层工序, 青瓦便制作完成,精心历练出来的青砖青瓦,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历史的积淀。
非遗传承 弘扬传统文化
蓬安青砖青瓦制作烧制技艺之所以能在蓬安县完整地保留下来, 主要与陶氏家族热爱砖瓦烧制技艺有关。
这些传统的砖瓦窑和古老的烧制技艺, 目前处于濒危状况。 陶继南一直秉承祖辈的教诲, 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改良,使蓬安青砖青瓦更具有传统特色。为了更好的传承传统技艺,陶继南记录了传统青砖青瓦制作烧制技艺流程,编写流程图文及视频资料,以便传统青砖青瓦制作烧制技艺流传。
每当空闲时,陶继南便会到各地考察青砖青瓦古建筑的实用价值和审美工艺,不仅如此,陶继南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掌握的青砖青瓦烧制技艺传授给年轻的一代。“年轻一代深知烧制传统青砖青瓦需要很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努力学习烧制上乘青砖青瓦技艺。”陶继南说,我很欣慰,他的几个徒弟都非常用心的学习,并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改良,使蓬安青砖青瓦更具有传统特色。
陶继南决心弘扬工匠精神,将蓬安青砖青瓦烧制技艺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延续下去, 为蓬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出努力和贡献。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杨真 文/图
延伸阅读
古建砖瓦 起源于商周
传统砖瓦制作技艺古建砖瓦与砖雕艺术源远流长,起源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是中国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我国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 建筑用砖瓦就开始出现了。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西周早期宫殿建筑开始在房顶局部用瓦,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房顶大部分盖瓦, 主要起到保护屋檐不被风雨侵蚀的作用。 同时又富有装饰效果,使建筑更加绚丽辉煌。 当时的瓦都是用泥条盘筑拍制的, 瓦的厚薄不均, 反面有手摸痕, 表面有粗而乱的绳纹。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瓦的结构有了重要改进,就是把瓦钉和瓦身分离, 这不仅增强了瓦的固结, 而且使瓦坯的制作过程开始简化,这样瓦的使用就开始逐渐增多。 在中国古城市的遗址中基本都遗存了很多瓦件,其中有许多带图案的瓦当。各国瓦当的图案不同, 反映出当时各国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也不同。
新闻推荐
本报讯(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韩顺顺文/图)“不但我们自己不能玩火,还要告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身边的亲人规范用火…...
蓬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