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解密:司马相如的故里及籍贯之谜 李大明教授详解司马相如的传奇人生和非常功业
李大明教授详解司马相如的传奇人生和非常功业 李大明教授。
8月31日晚,“名人大讲堂”第二季第四场讲座如约而至。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会长李大明来到四川省图书馆,登上“名人大讲堂”,带来一场题为《司马相如的传奇人生和非常功业》的精彩演讲。李大明教授从传奇解密、风流千古、非常之功三个层面开讲,让观众们看到了一位融冶古今、渊博通雅的全才,一位超级文化大师,一位不朽的历史名人。
□李大明
一
司马相如的故里何在
司马相如是中华文化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汉代卓越的政治家、汉代蜀学的开拓者和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
对于司马相如《自叙传》云“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书·司马相如传》同),历来论著、辞书、教材等均沿袭此说,未有怀疑。但是,近二十年来,四川省(主要是南充市、蓬安县)的专家学者根据南北朝隋唐以来的一些史料(主要是方志舆书和“正史”的《地理志》),尤其是梁武帝天监六年(公元507年)设置相如县的史实,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指出,司马相如故里在汉代巴郡安汉县,梁代梓潼郡相如县,即后之蓬州、今之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这方面的研讨文章和有关资料,由蓬安司马相如研究会会长赵正铭、副会长邓郁章两位先生汇编成《相如故里在蓬安》一书。
我们今天可以根据有关史料,对司马相如“祖先所出”及其故里、籍贯做一些补充和分析。
根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等资料,“司马”姓氏出自中原,而非巴蜀土著。
作为姓氏,得于周宣王之时;其后“去周适晋”,又分为三个支系;其中一支“在秦”,“在秦者”是司马错,其主要功绩是伐蜀定蜀。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司马错伐蜀定蜀,司马氏族众也因此而由秦入蜀,司马相如的祖先也很可能就是在此期间而随着司马氏族众由秦入蜀的。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朝隋唐以来的很多史料所记载的梁代设置的“相如县”,就在嘉陵江畔。如果按此思路继续考察相如县与司马相如的关系,则上述司马相如《自叙传》和《史记》《汉书》对司马相如“祖先所出”以及司马相如故里(出生地或曰最早居住地)的失载,或许可以得以补叙。
今见有关相如县的最早记载,是北周时所修《周地图记》。宋以后书亡,但宋时该书仍多被引用。检《太平御览·州郡部·果州》引《周地图记》云:“相如县有相如坪、相如故宅,因以名县郡。”唐宋时期的地理书,对相如县也有记载。北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云:“梁天监六年置相如县”。明清时期的方志舆书,也多有记载。
综上引述分析可以确定:“司马相如故里”在汉代巴郡安汉县,梁代梓潼郡相如县,即后之蓬州、今之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梁代在安汉县地改置相如县,正是根据此地留存有司马相如“故宅”“相如坪”“琴台”等遗址、遗迹或纪念地(还有的地理书记载有“司马长卿祠”“练剑坪”“洗墨池”“慕蔺山”等)。而依事理分析,司马相如《自叙传》言己“蜀郡成都人”,应该是自述其后来“落籍”而定居于成都。从其《自叙传》言其“以赀为郎,事孝景帝”来看,他家(或他)的产业这时已在成都,故以此作为鬻职的资格。他所作的《自叙传》,也就从落籍成都为始,这类似于今天所说的“籍贯”(“籍贯”是指出生地或长期居住地,但是有的人填表就填长期居住地,而不填出生地)。而对其“祖先所出”,以及己之“所出”,则没有记载。清代学者浦起龙《史通通释》云:“此则叙体所始,而不述其先者。”这也算是一种解释。但是,如果用“标准”的《自叙传》来要求,当然就要遭到像刘知幾这样的史学家的批评了。
现在有一通俗的表达:“司马相如生于蓬安,长于成都。”
二
司马相如的名字读音
开始是“其亲名之曰犬子”(这句话被《汉书·司马相如传》删去了),犹如旧时乡下人给幼子取个小名或贱名“狗儿”;后来,“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这应该是他自己取的大名;他的字“长卿”,又是在“更名相如”之后取的。由此考察“相如”“长卿”的意思和读音,“相”应该读去声而不要读平声,而“长”读官长的长,不是长短的长。“相如”“长卿”就是“公卿将相”之义,大智大勇、大仁大义的蔺相如就是这样的人。另外,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就“字长卿”。由此亦可见青少年时期的司马相如的志向和抱负。有的学者把“相”读作平声,取“相知相如”之义,这不符合名“相如”字“长卿”联系起来就是“公卿将相”的意思。
还有一个理由是,唐宋以后的律诗,如果用了“相如”二字,“相”字在句中的位置,如果可平可仄,当然可以不论(所谓的“一三五不论”);如果“二四六分明”,要论。其实这也没关系,该读平声读平声,该读仄声读仄声,这是迁就严格的“诗律”而对一字多音的一种变通读法。古人写诗,有时还专门爱在遣词用典时的这种变通读法上“卖弄”技巧,况且还有所谓的“拗救”之法给他“帮忙”呢。
三
司马相如的学业养成
其《自叙传》先说“少时好读书”,又说“相如既学”,好像是分为了两个时段。“少时好读书”是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和“小学”教育(古代“小学”的概念),可能是在他居家安汉县之时,这种“蒙学”应当是以家庭教育为主,父亲亲自授学或请“家教”,从相如《自叙传》所说的“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中隐约透露出这一信息。而“相如既学”则可能是在移居成都以后,具体情况今天虽然不得而知,但是从相如《自叙传》所说的“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来看,这时的司马相如大概已经成人了(或者表述为“已是青少年了”)。再后来就是“以赀为郎,事孝景帝”,这是成年以后所做的事了。(我没有在此开列“相如年谱”,是为了简化讲述。)而从前述司马相如在经学、历史学、诸子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来看,这一时期他的学养,已然养成——“既学”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后来他在学问上还有拓展和进步,这是无疑的,也是必然的。又参下面的讨论。
四
司马相如客游于梁
史传的记载已经很清楚,我要强调的是这与司马相如学业(学问)上的进步和转型的关系。他之客游于梁,实际上也算是弃武从文。作汉景帝的武骑常侍,“非其好也”。
梁孝王叫司马相如与邹阳他们“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生活优裕,切磋学问,作文作赋,优哉游哉。这也大大促进了他的学业(学问)在转型之后的发展精进。从他“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的自序来看,他对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撰写《凡将篇》,以及博物学著作《草木篇》,应该开始于或者完成于这几年间,因为《子虚赋》涉及到大量的汉字用字造字,以及自然界中包括草木(还有山水、动物、物产等)在内的大量名物。
这里有一个误读或曰误会需要澄清:司马相如的学业(学问)养成,与著名的“文翁兴学化蜀”没有关系。《汉书》明确记载文翁入蜀为蜀郡太守,是在汉景帝末年(汉景帝在位共16年),其时司马相如已经“以赀为郎,事孝景帝”,又“因病免,客游梁”去也。而《汉书·地理志》云:“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故孔子曰:‘有教亡类。’”《汉书》所说的“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并没有语义上的承接关系,其本义是说:文翁办学教吏民,而司马相如的显世出名,成为了“乡党慕循”即巴蜀士人事业进取和人生追求所倾慕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新闻推荐
全市县级融媒体中心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座谈会召开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 实现“两个中心”高质量融合发展
本报讯(杨凯源记者易立权)8月10日上午,全市县级融媒体中心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座谈会在蓬安县召开。市委常委、市...
蓬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