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婚嫁歌非遗传人金许华依然在坚守
■ 南充晚报记者 伍罗文博 实习生 蒲丽玲 文/图
“一走一步哟,花足花间落,新姐出绣阁……”热闹与欢笑中,伴随客人的祝福,围坐在新娘家的众人开始了千百年不变的习俗———唱婚嫁歌。
婚嫁歌,已成为不少人的记忆。在蓬安县新园乡三脚岩村,“婚嫁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许华依然在坚守……
唱婚嫁歌 一唱就是71年
11月13日, 记者来到蓬安县新园乡三脚岩村, 见到这位82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听她讲诉婚嫁歌的故事。
“我12岁时,婆婆把我叫到身旁,告诉我一定要学唱婚嫁歌,这样到了别人家里才能热闹起来。”金许华说,“那个场景仍记忆犹新, 当时婆婆边纺棉花边将婚嫁歌词一句一句唱给我听。婆婆的声音很好听,歌声让我沉醉不已。”
从小喜欢唱歌跳舞的金许华深受婆婆、母亲的影响,在两位长辈的言传身教下, 金许华在传承婚嫁歌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以前的基础上,金许华又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对歌词进行即兴编唱,同时巧用兴、比、赋等手法。渐渐地,她在婚嫁歌方面的造诣有了名气。
“大家的认可也是我坚持唱下去的动力。”2007年, 金许华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婚嫁歌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大部分“哭嫁”和“坐歌堂”
婚嫁歌由来已久, 曾是广大农村姑娘出嫁时的一种礼仪风俗。“那时,只要是哪家屋里嫁女, 都要组织坐歌堂,唱婚嫁歌热闹一下。”金许华告诉记者,“起两句歌头, 然后亲朋好友都来接着唱,通过歌声祝福新娘子。不仅如此,新娘子也要唱歌,唱出即将分别的不舍之情,用歌声分享成为新娘的喜悦。”
婚嫁歌包括“哭嫁”和“坐歌堂”两大部分,“哭嫁”是姑娘在出嫁时,在闺房里用一种单调的声调, 似哭似唱的演唱。“坐歌堂” 则更似一场感情宣泄会, 亲友们用多种曲调交替歌唱陪伴新娘度过做女孩的最后一夜。
婚嫁歌通过“哭嫁”“坐歌堂”表达各自的内心世界,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增加亲情友情。同时,婚嫁歌是一种礼仪风俗,是劳动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 是记录社会发展的典籍,是研究历史的根据,是承载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的载体,因而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传承经典 设立文化传习所
如今, 流行音乐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喜爱,婚嫁歌一度濒临消亡。为此,蓬安县文化馆相如文化传习所特定邀请金许华授课,将这一经典不断传承。
记者在现场看到, 金许华的歌声不断传来,台下的学员们认真聆听,学习婚嫁歌的精髓。“如今能唱婚嫁歌的越来越少,若不抓紧时间抢救整理, 婚嫁歌失传的可能性很大。”金许华说。
为保护和传承婚嫁歌这一传统民俗,蓬安县文化馆成立了相如文化传习所,聘请金许华等传承人定期教授婚嫁歌及相关的地方民间歌谣, 将原来收集较为零散的曲谱进行二度创作, 改编成为较为独立的文艺作品, 在传习所中排练成节目用于文化惠民演出,赋予婚嫁歌新的时代特色。
新闻推荐
文旅+农业 文旅+服务业 文旅+康养 蓬安县积极争创天府旅游名县
日前,蓬安县文旅发展大会暨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动员大会召开,会议对该县文旅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实施路径进行再明确、...
蓬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