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 18 年她带领全村脱贫致富

四川农村日报 2019-09-25 06:36 大字

陈建清(右)走村入户和村民交谈。蓬安县委组织部供图

□本报记者 张立峰

8月20日,一位普通的基层党支部书记上了《人民日报》。她,就是蓬安县海田乡三青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建清。

近日,记者从蓬安县委组织部了解到,陈建清今年53岁,已经当了18年村干部,一直奔走在脱贫攻坚一线。三青沟村的沟沟坎坎,都有陈建清的足迹。在她的带领下,曾经的穷山村变了样。今年7月,陈建清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

“村民们选我当了干部,我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和自己的诺言。”陈建清说,她从当选时起,就默默许下诺言:要一直守在这里,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不怨天不尤人她让全村看到脱贫希望

1986年,陈建清嫁到三青沟村。村子深处秦巴山区腹地,一共9个组,都不通公路,多处是悬崖峭壁,是几乎与世隔绝的“悬崖村”。村民们散居在方圆近20平方公里的大山之中,一条崎岖蛇形的泥巴小路,是三青沟村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

有着高中文化的陈建清,是当时三青沟村的代课教师。这一干,就是15个年头。刚上任时的一次入户调查,陈建清至今都忘不了。贫困户李树清家,土坯房摇摇欲坠,旁边的牛圈已经垮塌。家中像样的家具,只有一张木板床和几条破板凳。火塘上黑乎乎的一锅红薯,是一家人主要的饭食。“他们如此贫困,我必须做点什么。”也正是从那时起,陈建清暗暗下定决心,和大家伙儿一道努力,誓要改变山村穷面貌。

2001年底,陈建清被推举为三青沟村村委会副主任,走访贫困户便成了陈建清的日常工作。可是,近的村需往返一两个小时,远的三四个小时,遇到雨雪天更是泥泞难行。为此,她专门给自己准备了皮实的胶鞋。十多年来,陈建清已经走破了100多双胶鞋,胶鞋成了她的工作标配。

1987年,陈建清到三青沟村的第二个年头,儿子出生了。还没来得及享受儿子降世带来的快乐,医院一纸诊断书,顿时将她的内心击得粉碎──儿子先天性癫痫,智力有障碍,生活将无法自理。

陈建清欲哭无泪,只能每天用一个竹背篓背着儿子去上课。为了给儿子治病,全家一贫如洗,还欠下了一屁股债。为此,陈建清的丈夫长年外出务工,家庭和工作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她孱弱的肩上。“如果我倒下了,家里就散了。”凭借着坚强的毅力,陈建清挺了过来。

十多年来,她起早贪黑、咬牙坚持,不仅将家里料理妥当,更因一颗为民谋利的公心,成为村民们的“贴心人”。曾经一贫如洗的深山穷村,在这只“头雁”的带领下,摘掉贫困的帽子,一步步迎来希望的曙光。

坚持修路 协调纠纷她事事落实赢得民心

要想富,先修路。一条不足5米宽的便民路,是三青沟几代人的梦想和执念,也成了陈建清的“心病”。2012年1月,因为修路涉及村民多,各方利益诉求不一,为此,陈建清决定挨家挨户征求群众修路的真实想法。

刚开始,部分村民死活不同意路线经过自己家的土地。岁末寒冬,陈建清跟他们掏心窝,讲道理。最终,全村修路的意见统一了。同时,陈建清将所见所闻写成调研报告,引起了很大反响。蓬安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反复开会论证修路问题,最终成功立项,开始修路。这一修,成功“修”到了村民们的心坎里。

除了修路,拥有2000多亩耕地的三青沟村,因历史遗留问题,村民之间土地纠纷时有发生,处理起来十分棘手,这成为村委会最头疼的一件事。爱较真的陈建清,偏不信这个邪。“只要‘帮理不帮亲’,找到纠纷根源,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陈建清心中这样想,在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

2013年,返乡发展黑山羊养殖的邓凌、周世莲夫妇,与村民邓某发生了土地纠纷,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查档案”“量亩数”“谈感情”,陈建清自创调解土地纠纷“三部曲”方法,既做到了一把尺子量到底,用数据说话,又打出了“感情牌”,为双方和解做好了情感铺垫。经过摆事实、讲道理,邓某认识到,因个人纠纷给和谐村庄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最终,双方相互礼让,握手言和,陈建清也因协调能力强,赢得了更多口碑和声誉。

不幸身患重疾她与病魔斗争不忘发展产业

2009年,陈建清遭遇了人生中又一次打击——患上了系统性红斑狼疮。这种病俗称“不死的癌症”,目前尚无根治之法。

“人世间的苦难为何偏让我尝遍?”这个重大变故,让陈建清的心一下子跌落谷底,“那阵子一点都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好几次想找个地方做个了结算了。可转念一想:我走了,儿子怎么办?婆婆怎么办?欠的债谁还?”蓬安县、乡领导的关心慰问,让陈建清倍感温暖。终于,她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创造奇迹,跟病魔斗争下去。

2010年村两委换届,虽然陈建清身体状况不佳,但村民们仍然坚持选她,陈建清高票当选村委会副主任,“既然大家还选我当村干部,那我就干下去!”医生反复叮嘱她不能晒太阳,从此,一顶遮阳 帽 成 了 陈 建 清 出 门 的 新“装备”。

三青沟村是贫困村,徒有绿水青山,没有农业产业,几乎是个空心村。“贫穷不会生根,富裕不是天生。国家政策这么好,咱们自己也要找活路。”陈建清与其他村干部一合计,选定了“荒山变金山、杂草变牧草、农民变股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养殖业。记者了解到,陈建清提出“托养”“寄养”助农增收发展模式,引导53户村民以入股的形式托养黑山羊近200只、肉牛80头,协调30多名贫困户常年就近务工,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2016年,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光荣地摘掉了“贫困帽”;2017年,三青沟村又被评为“南充市脱贫攻坚先进村”。

去年,陈建清全票当选村支书。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待,让陈建清的步子迈得更大了:发展集体专合社、挖鱼塘、发展有机水稻和牧草场……登山远眺,一栋栋农民新居拔地而起,一块块有机稻田首尾相连,初具规模的牛羊养殖场镶嵌其间。“村民们选我当了干部,我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和自己的诺言。”陈建清说,她会一直守在村里,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新闻推荐

拜孔子、朱砂启智、击鼓明志……“开笔礼”开启新学期

本报讯(周亮彭圣洲汪泽民)9月5日,蓬安县实验小学举行了新学期开学典礼暨一年级新生入学“开笔礼”仪式(如图)。在古韵飘香...

蓬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蓬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