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凿锯锉 匠心打造相如故城

南充晚报 2019-07-31 00:37 大字

■ 蓬安记者站 汪泽民/文 郭安平/图

史载, 位于嘉陵江畔蓬安县锦屏镇的相如故城迄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司马相如故宅、古相如县衙所在地,也是嘉陵江畔唯一一座州县同治的古城。目前,相如故城正在进行修葺复建。来自蓬安、阆中、仪陇、成都等地的数百名工匠,秉持匠心,遵照古法,用木石泥沙,通过斧凿锯锉,重现相如故城昔日风貌。

学艺 一技傍身吃穿不愁

67岁的胡宣吉是蓬安县锦屏镇卢家坪村人, 是相如故城古县衙重建修复的石匠队伍中的一员。

“17岁就跟着老辈人学石匠。”胡宣吉介绍,年少时家里穷,读不起书,想要生存,学一门手艺是最好的出路。“拜师学艺要3年,这3年师傅只供徒弟吃饭,不付工钱。”石匠是个十分辛苦的职业,吃的是气力饭。学打錾子时,因掌握不好力度和角度,手掌磨出血泡、手指被砸破,那是常事儿。

石匠大致分为两种: 建筑石匠和工艺石匠。 胡宣吉跟师傅学的是建筑石匠。3年时间里,他不仅学会如何建造民房、修造桥梁,还会制作生产生活用具,如石磨、对窝、水缸、石槽等。

出师后,胡宣吉走南闯北,大巴山的铁路、蓬安的老电影院、丝厂、码头等项目建设现场,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和汗水。

“听说相如故城要复建,这可是蓬安的一件大事, 我这几十年的老手艺应该能帮上忙。” 在石匠这行干了50年的胡宣吉,本该在家安享晚年生活, 得知相如故城修葺复建需要会传统手艺的匠人,他立即报名,加入到相如故城古县衙的修复工程中。

转型 手艺人成长为古建专家

记者初见古建木工修复专家康胜光时,他正在木工棚内忙碌。

“古县衙建筑的用料极其考究,木头选用不易变形和不怕虫蛀的上等老柏木,石料是坚硬防风化的黑青石。修建完成后,管几百年完全没问题。”康胜光说,古建的工序非常多, 一根立柱从原木到成型,需要经历多道工序,晒干木料,锯成木枋,刨平,放线,再根据需要锯好木材,刨好面板,然后斗榫,一头锉榫眼,另一头锯榫,最后才能组装完成。

“古建筑修复,必须按照传统营造法式来完成。”康胜光说,古建筑的木门窗是用许多小的榫卯结构连接而成的, 通常一扇门窗就有数十上百个榫卯,必须先划好线,由老师傅们用原始的木匠工具来做, 没有传统木工技艺和经验, 靠现代工具是完成不了的。

从学徒到古建行业的专家, 康胜光用了近30年。“在木工这个领域, 所有工种我都干了一遍。”他说。如今,年仅47岁的他,在这个平均年龄近60岁的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行业专家。但康胜光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匠人,要始终秉持一颗匠心。

坚守 传承技艺与时俱进

不管因何机缘入行,只有真心喜爱才能够坚守一辈子。因为这份热爱,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在胡宣吉、康胜光等匠人身上得以传承和延续。但他们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并不故步自封,对于现代技术也不排斥。

康胜光认为,时代在进步,技术在革新, 古建行业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技术, 取代部分繁重简单的操作,这样既能节省人工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是一种传承和发扬,能为传统技艺增辉添色。

记者注意到,从事古建行业的匠人大多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这个行业的工作繁琐沉重,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技艺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危机。“只要年轻人愿意学,我愿意毫无保留地传技授艺。”康胜光期待, 能够将这些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并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闻推荐

七旬男子导演捉奸戏 敲诈勒索10万元被逮捕

本报讯七旬男子杨某林强迫儿媳的情人写下借款10万元的欠条进行敲诈被警方逮捕。昨(21)日,记者从蓬安县公安局获悉,警方破...

蓬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