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灶到蜂窝煤炉再到智能厨房小厨房40年 幸福在升级

南充日报 2018-12-20 03:43 大字

●汪泽民

临近中午,明亮的厨房里,68岁的蒋华平和老伴朱先玉正在忙碌。摘菜、洗菜、切菜,两人配合默契。一旁的电压力锅发出“嗤嗤”的声音。这时,客厅茶几上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爸,我们马上到村口,一会就到家。”电话一头传来大儿子的声音。“好嘞,你们开车慢点。”挂断电话,蒋华平走进厨房,打开抽油烟机,开始烹饪。当桌子上摆满丰盛的菜肴时,大儿子、小儿子一行5人刚好到家。

“40年前,过年的桌子上都没这么丰盛。”蒋华平感叹道。

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小的厨房也在不断升级,从土灶到蜂窝煤炉再到现在的智能厨房。厨房的变迁见证着每个家庭的幸福升级。

土灶台石案板 巧“夫”难为无米之炊

“那时的厨房我们叫灶屋,土灶台、石案板、大水缸,一日三餐不离柴火,做饭时烟熏火燎。”蒋华平讲述起他家厨房的40年变迁史。

蒋华平是蓬安县相如镇龙滩桥村人。龙滩桥村位于蓬安与营山交界处,距离蓬安县城约10公里,是典型的丘陵山区,村里多坡地少良田。

“1971年我和老伴结婚,老伴在乡上的学校教书,只有周末才能回家。随着两个孩子相继出生,每天一睁眼,就有几张嘴等米下锅。”40年前家里的生活,蒋华平用“恼火”来形容。“最困难时,没粮吃、没柴烧,小孩子饿得哇哇直哭。巧‘夫’难为无米之炊啊!”当时粮食产量低,分到户的粮食人均只有几十斤,一年根本接不拢。“只能熬点清稀饭,里面的米粒数都数得清。小孩吃干的,大人只能捡烂红薯皮和着小麦磨的糠麸面烙成饼吃。咬一大口饼,就一口稀米汤,根本不敢细嚼就吞下去。”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虽然田地到户了,但粮食产量并不像现在这么高,头几年蒋华平家的日子依然紧巴巴的。这时蒋华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家里的水田换成山坡地,全部栽柑橘树。

“当时全家老小吃喝都指着水田里的收成,他说要换成山坡地,我坚决不同意。”朱先玉回忆道,她最终还是没扭过蒋华平。

“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对的。两年后我家柑橘丰收了,收入有3000多元。”蒋华平谈起自己这个决定时颇为自豪。1985年,他家利用卖柑橘的钱,修起了一栋四排三间的新房。

高压锅电冰箱 小厨房完成首次升级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轨,很多人离开农村,到城里打拼。蒋华平一家的土地因修建达成铁路被占用。一家人拿着土地赔偿款和多年积蓄,在城里买下第一套住房。家里的厨房也完成了一次升级,由土灶变为了蜂窝煤炉。

“煤炉上生火,也是吃足了苦头。经常被烟雾呛得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稍不注意还会被熏成一个大黑脸。”朱先玉说,当时蒋华平在村里当会计,一年工资不到1000元。在城里生活,什么都要用钱,最窘迫时,一天只能用5元钱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转机发生在2000年12月。蒋华平从朋友处了解到县里在拍卖公交车经营权。经过家庭大会商量后,他决定联合朋友去竞拍。最终,他家如愿拍得了公交车的经营权,出资12万余元占6成股份。

“就是靠着公交车,我们的日子才渐渐好过起来。”朱先玉说,小厨房里,也开始出现了现代化设备———高压锅、电冰箱等。

智能小厨房 烹出幸福生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龙滩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美丽乡村,便民路通到了家门口,进城还有直达公交车。“中国人讲究个叶落归根,我们老两口退休了,儿子们也成家立业,城里住着还是有些不习惯,就想着回来。”2013年,蒋华平老两口离开生活了20余年的城市,回到了老家。

“原本只打算简单修整一下老房子,但孩子们不同意,于是便推倒重建了。”蒋华平带着笔者参观他家的新房,比起周围两三层的小别墅,他家的房子不算大,只有100多平方米。在明亮的厨房里,笔者看到,微波炉、电烤箱、抽油烟机、集成灶、豆浆机、消毒碗柜……现代化的餐厨设备应有尽有。

“我最满意的就是我家的厨房。别看我年过花甲,家里来人来客,我才是掌勺的主厨。里面大部分东西都是孩子们添置的。新买的电烤箱刚开始不会用,大孙子还专门回来教我们如何使用。”蒋华平老两口在家也没闲着,种植蔬菜瓜果,养了一群鸡鸭,平时最大的爱好还是在厨房里研究美食。周末孩子们回家,准有一大桌美味佳肴等着。

新闻推荐

蓬安县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公告 蓬国土告字〔2018〕第14号

蓬国土告字〔2018〕第14号根据国家和四川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蓬安县人民政府批准,拟对下列2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蓬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蓬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