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村到产业新村 古楼沟村成功逆袭

南充日报 2018-12-13 03:30 大字

●周亮

一条条水泥公路在山间蜿蜒,一座座白墙灰瓦的农房散布林间,一排排郁郁葱葱的花椒树迎风摇曳……12月11日,笔者走进蓬安县相如镇古楼沟村,只见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已经换了新颜,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1 贫困村变身产业新村

古楼沟村位于蓬安县东北部,全村耕地面积1723亩,荒山荒坡超50%。全村共234户878人,2017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100人。

由于缺少水源和耕地,加上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打零工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

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在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子一天一个样。经过两年发展,村里的撂荒地上栽下了青花椒树,村里人气渐渐旺起来,有劳动能力的在家村民几乎都在花椒基地务工,人均年收入超万元。2017年底,全村所有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曾经的贫困村变身产业新村,实现了成功逆袭。

如今,该村规划的3000亩以上花椒基地已完成投资800余万元,栽植花椒10万余株、1000余亩。规划的32户庭院经济点正在实施阶段,年底将初见成效。全部贫困户入股专业合作社,每户每年可享受600元保底分红。鼓励企业优先吸纳贫困户在产业园务工,解决了200余人就近就业问题。

2 贫困户变身“产业工人”

“你所能看到的地方,以前全是荒坡杂草。”59岁的古楼沟村村民黄仕斌是花椒基地的老员工。谈起村里的变化,他笑呵呵地说,“你看这里好壮观嘛,漫山遍野都是花椒树。”

2017年,黄仕斌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小腿有些残疾,妻子也有肢体残疾,一家人就靠种地维持生活,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黄仕斌做梦也没想到,现如今,他还能在家门口当上“产业工人”。

“家里的土地租给了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我在合作社打工,每天能挣到60元,活路不重,又能赚钱。”对于当下的生活,黄仕斌很满意。

“古楼沟村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区村,道路弯弯曲曲,丘陵高低起伏。加上土地贫瘠,种植其他作物不太合适,但却适宜栽植花椒树。”该村第一书记陈赛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村在县政协及各部门的帮扶下,积极引进业主,大力发展花椒产业。

“花椒种植成本低,耐旱易活,不费劳力,收入稳定。选择花椒产业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不仅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陈赛介绍,不仅如此,全村所有贫困户将土地出租后,当起了“产业工人”。他们既能拿工资又能享年底分红,既增加了收入,又避免了土地撂荒,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3 打工仔变身“新型农民”

“我家土鸡蛋能放在网上卖吗?”在古楼沟村电商中心,贫困户王开才向该村电商中心的工作人员康太红问起了情况。“能卖,都能卖!”得到康太红的肯定回答后,王开才很开心。

之前,康太红和妻子在外打工,两人月收入加起来约4000元。去年回到家,他被村里的变化“惊吓”到了。基础设施改善了,花椒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了。他决定留下来,和妻子商量着想干点事。

康太红发现,生态绿色食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于是决定利用山坡地搞放养。说干就干,康太红夫妇买来养殖方面的书籍,还买了孵化机,养了700余只鸡仔鸭仔。半年后,土鸡土鸭销售一空,赚了不少钱。康太红把这归功于电商中心的功劳。“其实搞养殖前,我就想好了,利用网络销售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电商中心不仅可以帮群众代买代卖农副产品,还是本村的一个对外展示窗口,能让在外的古楼沟村人了解到家乡的变化。”康太红介绍说,现在,只要网上有订单,打一个电话,农户就把自家的农副产品送到电商中心,马上就能打包快递出去,有效解决了农民销售渠道窄和销售价格低的问题。

“你看,网上又下了100多个土鸡蛋的单。”康太红一边说着,一边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下单、包装、发货(如图)……

新闻推荐

从最初离开家乡到上海打拼,到如今扎根成都,蓬安老乡伍海泉不舍的还是家乡给客户当导游 传播家乡文化

●本报记者罗虹“南充这些年变化很大,我希望能够在家乡找到投资机会。”11月3日,在成都蓬安商会成立大会上,伍海泉当选...

蓬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