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 全力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全面推进“食品药品 安全南充”建设特别报道

南充日报 2018-11-23 04:03 大字

●1至10月,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共查办各类食品药品案件4315件,涉案金额达535万元,收缴罚没款1309万元,取缔无证经营户52家,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26件,配合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29人。

●下一步,全市食药监管部门将继续开展惠民行动,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将12331平台、网络舆情、社会满意度调查三方面群众意见作为工作任务,持续开展好食品药品“你点我抽他检”、“食品快检进乡镇”等行动。

食品药品安全·网络订餐

规范经营行为 严把外卖订餐第一关

近年来,随着在线外卖餐饮服务的迅速发展,外卖服务也成了投诉的“重灾区”。2018年1月1日开始,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开始实施,网络餐饮服务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

《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实施已快一年了,南充市实施情况如何?11月17日上午,记者在手机上打开了一家网络订餐平台,随机挑选一家店铺,便出现了“点餐”“评价”“商家”三个选项,选择“商家”,立即出现了店铺照片、地址、电话以及营业资质。其中营业资质中,商家的营业执照、餐饮服务许可证一目了然。“在我们初步核验的基础上,还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商户进行线下审查,在消费者可以查看的商家营业资质里,有显示食品安全监督公示,让市民吃得安心。”市城区一家网络订餐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2017年以来,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积极开展网络订餐经营管理,并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对南充市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已经完成已入网的无证餐饮服务提供者清退工作。对全市网络订餐餐饮单位实地核查,造册登记,建立监管档案,记录其基本信息及变化情况,切实纳入监管视野。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餐饮服务科负责人表示,在全市范围内严格实施网络订餐单位实名登记、资质审查,必要时进行现场核实;建立入网订餐单位主体信息档案并及时更新,定期核实更新;在网站醒目位置公示入网订餐单位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资质证明材料。建立并执行网络订餐单位主体资质审查、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投诉举报处理等管理制度,并在平台上公开上述制度。对平台内经营信息进行检查,及时制止网络订餐单位超范围经营、发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发现入网经营者无证经营、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等严重违法行为,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服务。“我们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进行监督,对查出的一般食品安全隐患及问题,将责令餐饮单位限期整改;对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今年以来,全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出动执法人员1800多人次,执法车辆600多台次,检查订餐平台6家,入网餐饮单位5792家,平台合作(代理、配送)公司6家。其中责令订餐平台整改6家次,立案查处9家次;责令入网餐饮单位整改338家次,吊销许可1家,立案查处56家。“目前,针对第三方网络订餐平台有入网餐饮单位未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的,将依据《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相关规定,移送至第三方网络订餐平台提供者所在地的食药监管部门依法查处。”该负责人表示。

食品药品安全·饮食用油

四个方面强化 杜绝“地沟油”上餐桌

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油安全,杜绝“地沟油”回流餐桌,今年上半年,市政府印发了《南充市“地沟油”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结合实际,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地沟油”专项整治行动。“从2018年4月起,南充市从四个方面强化‘地沟油’综合整治。”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综合协调科负责人表示,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地沟油”安全隐患、违法线索大排查,对“地沟油”的生产、流通环节进行清查,特别是对城乡接合部、城市近郊开展了拉网式排查,并配合城管等部门全面核查餐厨垃圾回收、食用油生产加工企业等,督促相关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开展自查自改。公布监督检查和检验检测信息,曝光典型案件,增强广大市民的防范意识、环保意识、监督意识。

此外,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创新治理举措,着力健全管理长效机制。牵头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全面实现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理全程“大数据平台”监管,切实解决“地沟油”尤其是餐厨废弃物环保化处理的顽疾问题。督促肉类加工企业(作坊)、食用油生产经营企业(作坊)、餐饮服务单位等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追溯体系,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建立相关制度,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加快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南充市首个餐厨垃圾处理厂选址嘉陵区,该项目占地60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预计2018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后,市辖三区餐厨垃圾将实现统一集中收运和处置。同时通过“放心火锅店”等示范创建评选活动,在100余家候选火锅店设点宣传“放心火锅店”创建及“地沟油”整治活动,督促100家火锅企业代表签订安全责任书。

近年来,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不断加大“地沟油”整治力度,取得较好成效。今年以来,在“地沟油”专项整治行动中,全市共查处回收油案10起,并全部移交公安机关,配合公安人员抓获犯罪嫌疑人18人。接下来,全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继续加大对餐厨废弃油脂的监管力度;开展“回头看”工作,重点针对专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单位,检查问题是否全面整改到位,对工作不重视,仍存在重大隐患、整改不到位的单位从严从重处罚;继续加大查处力度,震慑违法犯罪行为;强化与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通过联合执法、联合巡查等有效形式,加大对制售“地沟油”、销售病死猪肉、私屠滥宰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做到有案必查、从重从严,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食品药品安全·虚假宣传

多种途径亮剑 及时惩处违法违规行为

近年来,借助名人造势、患者现身说法、“专家”推销等各种招数,老年人保健食品市场异常活跃。今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在重点工作专项整治中,将“针对老年人售卖保健食品药品,虚假宣传、欺诈消费问题”列入其中,再次将众人的眼光聚焦到了保健食品的虚假宣传、欺诈消费上。

据了解,自2016年11月以来,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按照国、省要求持续组织开展了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检查食品保健食品生产企业640家次,责令整改31家;食品保健食品经营企业14549家次,发现违法违规企业302家,查获问题产品数共91批次,责令整改291家,已完成整改企业273家。“我们通过排查摸底、专项整治、投诉举报、巡查发现等多种途径,积极收集违法线索,深入开展调查取证,及时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特殊食品监管科负责人表示,“在专项整治中,执法人员对宣传内容中涉及的“减肥”、“抗肿瘤”、“清理血栓”、“防止中风”、“预防脑溢血”、“提升免疫力”等敏感词进行重点排查,严查食品、保健食品经营场所夸大功能宣传等违法行为,从而维护食品保健食品市场秩序。

该负责人对保健食品的骗局进行了解读:“现在空巢老人较多,子女不在身边,而推销人员就乘虚而入,对老人嘘寒问暖,或者通过发放小礼品、免费旅游等形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健康养生知识讲座,夸大宣传,混淆食品、药品和保健食品的界限,诱导老人高价购买。”他表示,将通过“进社区、进乡村、进网络、进校园、进商超”五进活动的开展,提醒消费者要提防虚假宣传的骗局,增强老年人安全用药的意识。

据悉,为确保预防到位,市食药监管部门结合食品安全宣传周、专题讲座和拍摄制作《揭秘保健食品会销骗局———关爱的陷阱》微电影、《食事药闻十(保健食品)》、《粗心》微视频等,并通过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微信公众号推广等多种形式宣传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食品、保健食品消费意识。目前,共开展宣传活动50次,受理咨询20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0余份。

“下一步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防范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五进’科普宣传活动。”该负责人表示,进一步增强公众对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行为的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全力营造食品、保健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食品药品安全·处方药

小毛病不跑医院 零售药店推行“电子处方”

为切实规范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经营行为,全面防控药物滥用风险,引导消费者合理用药、科学用药,近年来,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上下联动,对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行为展开了集中整治,共同维护公众用药安全。

11月15日,记者来到高坪城区白塔路一家药店,见一位患者因感冒咳嗽前来购药。药房从业人员并未直接向其推荐药品,而是将其带至电脑旁,打开视频通话系统,远程连线执业医师。另一端的执业医师一边问诊记录,一边观察患者症状,通过简单交谈,这名患者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执业医师为其开出了“电子处方”。药店将执业医师签名的“电子处方”打印成纸质处方,经过审方、发药流程后,即完成了此次交易,前后仅用了几分钟时间。“推行‘电子处方’,实现远程问诊,既方便了市民购药,又省去了在医院挂号、排队、诊疗的费用,还能确保用药安全”,刚买完药的市民周先生对“电子处方”十分满意。

据了解,为解决处方来源真实性问题,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坚持“合法”“实用”“规范”“可复制”的原则,积极推进零售药店“电子处方”运用系统试点工作,促成医院与具备相关资质技术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具有网络诊疗服务资格的医疗机构作为服务后台,服务于药品零售药店。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市1156家零售药店安装了“电子处方”运用管理系统,避免了处方药滥用,降低了公众用药风险。

“2019年6月30日前,全市3225家零售药店将全面实行‘电子处方’,确保市民用药安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化市场科负责人说。“电子处方”,即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搭建药店、医疗机构、拥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点对点”通讯式实时网络系统,实现医患双方远程视频通话、检查报告上传。执业医师根据诊断结果和患者需求,远程开具“电子处方”,并实时传至药店,实现零售药店凭处方销售处方药。

另据记者了解,近3年来,全市药品经营企业飞检覆盖率达100%,撤销GSP证书55张,收回GSP证书205张;飞检医疗机构223家,其中医院71家,诊所63家,社区服务站89家。

食品药品安全·散装白酒

贴上“身份证” 安全监管无缝隙全覆盖

“一看酒坛子上贴的标签,就晓得这个酒的来源,让我们喝得很放心。”11月15日,在蓬安县罗家场镇一家白酒小作坊里,看着容器上张贴有标注散装白酒名称、配料、生产日期、贮存条件、酒精度、生产经营者名称等相关信息的卡片后,前来购买散装白酒的市民吉晓峰高兴地说。

散装食品一直都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地带。从2017年起,为扫除监管“盲区”,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无缝隙”“全覆盖”,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积极探索推行散装白酒“身份证”式监管。所谓“身份证”,就是上面标注有散装白酒名称、配料、生产日期、贮存条件、酒精度、生产经营者名称等相关内容的一张卡片。有了这个“身份证”,消费者可直观了解白酒的相关信息;监管者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解决散装白酒溯源难问题。

据了解,蓬安县散装白酒“身份证”式监管是南充市规范散装白酒经营单位经营行为的一个缩影。从2018年起,将在全市逐步推行散装白酒“身份证”式监管,以便于老百姓识别。同时,要求白酒经营企业做好进货查验、储存和销售记录,对盛装散白酒的器具、销售工具定期消毒、清洗,并杜绝酒精勾兑。

为构建白酒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严厉打击查处各类白酒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杜绝白酒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保证群众喝上放心酒。2017年以来,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全市白酒生产实行全方位监管,打好监管套路组合拳,通过深入开展了白酒添加剂专项整治、白酒塑化剂专项整治、质量抽检等专项治理工作,构建了“全过程跟踪、精细化监管,可倒查、可追责”的服务监管体系,有效保障了舌尖上的酒类安全。

今年以来,南充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白酒生产企业、小作坊、散装白酒经营使用单位的监督抽检频次、范围。对抽检不合格的,及时处置,彻查原因,控制风险,立案查处。特别是对抽检发现甲醇、氰化物等不合格项目的,立即采取紧急措施,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查封扣押涉案原辅料、设备设施及产品,追查涉案原料、生产源头和销售流向,防止事态蔓延,严控产品安全风险。

2018年以来,全市出动执法人员7626人次,检查白酒生产企业51家次,白酒小作坊3879户次,共发出整改文书459份,完成整改338个,行政立案调查162起,销毁不合格小灶酒6700多公斤,共计罚没款36万元,取缔白酒小作坊12户。共抽检白酒生产企业和小作坊样品1897批次。

“目前,南充市现有白酒生产企业17家,白酒小作坊1179户。”据介绍,南充市正在推进白酒小作坊备案,对仍未备案的白酒小作坊,从2019年1月1日起一律予以取缔。同时加强白酒市场监管,使人民群众喝上放心酒。

在食品生产环节,全市企业实行网格化全覆盖监管,不留监管死角,与飞行检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在企业实行完善管理制度、建追溯体系、设质量安全受权人、强化产品出厂检验、年度食品安全自查报告、强化小作坊质量管理等制度和要求,不断提升产业素质和南充造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药品安全·明厨亮灶

后厨全程直播 消费者用餐心中有数

卫生条件如何,加工制作流程是否规范……饭店通过设置透明橱窗、监控视频等,可让顾客看到菜品制作的全过程。记者从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了解到,目前南充市正在大力推进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工程,将后厨情况全部展现在顾客面前,让人们用餐更加放心。

11月16日上午10时左右,记者在高坪城区某餐饮连锁店看到,在大厅里的一台显示屏上,清晰显示着厨房里的实时情况。“以前我们看不到厨房里的情况,是否卫生、原材料是否变质,我们根本无从得知。”对于饭店的这种做法,市民陈大连表示非常欢迎,“现在厨房里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感觉放心多了。”

据该餐饮店店主汪亚军介绍,按照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要求,该店在厨房里安装了7个摄像头,做到无死角全覆盖,“这对我们是一种督促和激励,让我们不断改进服务。顾客吃得放心了,我们的生意也会更好,所以我们是衷心支持的。”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餐饮服务监管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完善餐饮服务行业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从2015年起,南充市正式启动了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试点工作。力争通过5年时间,在全市餐饮服务行业全面实施“明厨亮灶”工程。

“实施‘明厨亮灶’工程后,厨房公开展示的关键部位包括食品初加工间、烹饪间、专间、专用操作场所、清洗消毒间、食品库房等。”该负责人介绍,公开展示的重要环节包括原料清洗、切配、烹饪、冷食类和生食类食品加工、餐饮具洗消等,“厨房的公开化不仅让消费者放心,对餐饮单位增加客源也有很大的帮助。从长远来看,对全市餐饮行业的规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据了解,“明厨亮灶”工程是今年南充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旨在积极引导消费者参与社会监督,实现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阳光操作”,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保障公众饮食安全。

“目前,全市全力推进‘明厨亮灶’工程,持证单位实施率达80%。”该负责人表示,同时南充市正在开展餐饮环节阳光餐饮3.0模式的“明厨亮灶”信息化工程,该工程通过无线高清摄像头,运用视频云+物联网技术,将后厨视频数据推送到公共云,老百姓和监管部门使用手机APP或微信公众号,就可实现在线实时全程监控。此项工程目前已完成招标,正式实施。

食品药品安全·食品快检车

走乡村进超市 食品快检车现场服务群众

最多半小时,就能知道买到的蔬菜、肉类等食品是否存在农(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物,这样的检测在一辆车中就能完成。

2018年8月23日,由中央和地方财政配套投资的9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正式投入使用,助力全市食品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食品安全快检服务进乡镇活动。活动期间,9辆食品安全快检车集中统一行动,同时出现在全市各食品市场,历时9天,奔赴700余公里路程,投入40余人全程参与,在9个县(市、区)、18个乡镇的学校周边、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商超等地快速抽检样品479批次(合格476批次,不合格3批次),涉及亚硝酸盐、三聚氰胺、二氧化硫、兽残、农残等11个食品安全指标检测项目。

11月16日上午,在嘉陵区一农贸市场抽检点现场,执法人员按规定程序现场抽取了蔬菜、干杂、乳制品、植物油制品和肉类等45个批次的食用农产品,检验人员现场利用快检车对样品的农药兽药残留、三聚氰胺、二氧化硫等食品安全指标进行检测。经检验产品全部合格,并通过LED及公示公告栏对快检结果进行了公示公告。

据介绍,食品快检车非常先进,是一个可移动的快速检测实验室,机动性强,灵活快捷,可随停随测;准确度高,车载37种快速检测仪器、设备,配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能够检测1000余种食品残留物,满足食品快速检测、应急检测和偏远农村市场的检测需要,具备食品快检、抽样、执法、应急、宣传等多功能业务需求。检测车投入使用后,将不定期在全市开展流动检测,重点对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学校食堂、饭店等场所进行巡回抽检,针对老百姓最关注的大米、面粉、蔬菜、水果、肉类等食品进行有害物质的检测。“凡被食品快检车检测出的问题食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立即追溯生产或批发企业,进一步送实验室检测。”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风险监测科负责人表示,检验确定为不合格的食品,将严格按程序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最严厉的处罚。

据悉,为切实落实“四个最严”和“四有两责”要求,有力支撑食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积极利用食品快检资源,充分发挥食品风险隐患靶向筛查作用,全面推进全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先后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快检服务进乡镇、进学校、进社区、进市场等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食品安全快检任务16234批次,发现不合格样品23批次。

接下来,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将充分利用食品快检车资源,在全市范围内针对城区农贸市场、乡村农贸市场、学校食堂等重点场所、领域开展流动快速检测,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监管“侦察兵”作用,为广大市民检测食品安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确保全市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药品安全·隐形眼镜

启动“护瞳工程” 还消费者一个明亮的世界眼下,隐形眼镜已经成为一种快消品,爱美的姑娘特别喜爱。为切实加强隐形眼镜(含俗称“美瞳”的装饰性彩色平光隐形眼镜)及护理液产品质量监管,强力规范全市隐形眼镜及护理液行业经营秩序,全力保护群众眼睛健康及合法权益。2016年以来,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启动开展了隐形眼镜专项整治行动———“护瞳工程”。

据了解,开展“护瞳工程”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集中力量检查眼镜商城、眼镜店、隐形眼镜经营店、饰品店、美容美甲店、学校周边店铺、小商品市场等场所,严厉查处无《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经营隐形眼镜以及经营无注册证、无合格证明文件的隐形眼镜等违法行为,清理整顿隐形眼镜经营行为。

日前,记者跟随执法人员前往顺庆区人民中路,执法人员对该路段几家眼镜经营店进行了突击检查,重点检查经营者是否持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隐形眼镜产品是否具有“三证“(即生产许可证、产品注册证、产品合格证)以及质量管理制度是否执行到位等。

据介绍,2017年,在充分发挥行政监督作用的基础上,强化技术监督的支撑作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市级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工作,其中投入6万余元专项用于隐形眼镜的监督检验。经抽样送检,所检样品合格率为100%。2018年,市委深改领导小组又将“护瞳工程”纳入微改革项目,力争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隐形眼镜及护理液经营秩序,引导企业合法经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及追踪溯源制度;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用械安全。

经检查,未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眼镜店,均未发现无证经营隐形眼镜行为。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经营单位,大多能重视产品质量,认真做好产品的索证、验收等工作,未发现经营无注册证隐形眼镜的行为。但检查中也发现不少问题,部分单位在索证方面不重视,验收流于形式,执法人员当场提出监督意见,并要求限期落实整改。

截至目前,全市共检查隐形眼镜经营户486家次,责令整改72家次,警告16家,引导办证17家,立案查处28家,处罚款18.6万元。回顾检查成果,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医疗器械科负责人总结:“通过专项检查的方式,严厉打击了全市无证经营及超范围经营隐形眼镜、护理液的行为,规范了市场秩序,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的规范经营意识,确保群众使用隐形眼镜及护理液的安全有效。”

食品药品安全·食用农产品质量

引领示范 创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15家

为严格落实超市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肉菜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的肉菜,今年,南充市制定印发了《南充市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标准》的通知,计划到今年年底,在全市范围内按标准创建15家“放心肉菜示范超市”,确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今年初,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全市“放心肉菜超市”示范建设作了统一安排和部署,要求全市食品安全示范县和示范创建县必须参与创建1—2家,鼓励其他县、区局创建1家。全力在“放心肉菜示范超市”上狠下功夫,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初见成效,目前,全市按照《南充市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标准》和《“放心肉菜示范超市”检查评价细则》参与创建的超市已达15家。

近日,在阆中市人民广场处一家大型超市的蔬菜、水果销售区,记者发现每个货架上都挂着信息板,上面清楚地标注产地、检验检疫票据、有机认证证书、超市自检情况等;在蔬菜、水果销售区,设有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销售的产品信息,产品产地、包装日期、检测报告,以及供应商的信息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肉类和生鲜销售区,标示有“放心肉追溯体系”,每一样肉品都有检验检疫合格证。“如果产品出现了任何质量问题,马上可以从追溯信息中获取出错的环节,从而最大限度保证消费者利益,真正做到让老百姓放心购买。”超市负责人说。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流通监管科负责人表示,为切实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力打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今年以来,该局结合实际,按照“企业主责,行业自律”“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分步推进,动态管理”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放心肉菜超市”示范建设工作。此次创建活动重点围绕强化企业自律,严把肉菜进货关展开。要求示范超市应当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并完善包括采购、运输、储存、质量控制、销售、召回、销毁等食用农产品质量经营控制规范体系。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并保存相关凭证。示范超市要建立食品质量检验处置机制,建立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室,定期对所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进行检测。也可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测,及时对检测结果进行公示,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食用农产品应立即停止销售并销毁。

“目前,全市参与创建的超市已达15家。”该负责人表示,创建活动启动以来,各县(市、区)根据地区实际,结合省、市“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动员更多超市参与“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精心挑选“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典型,让放心超市辐射到更多地区,惠及更多的百姓。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工作报名已经结束。接下来,市食安办将组织成员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专家评审组,开展验收评审,最终对符合条件的“放心肉菜示范超市”予以授牌。此外,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还将对通过验收的“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实行动态管理,每年都会进行复核,对不能保持授牌标准以及发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放心肉菜示范超市”予以摘牌,并向社会公示摘牌超市名单及摘牌原因。

成效点击

出重拳

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食品安全大如天。今年,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紧紧围绕南充市委、市政府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南充”建设,在完善监管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加强隐患排查、推进共建共治、促进产业发展上“多点发力”,监督抽检任务全面落实,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监管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持续促进食品药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感和满意度。1至10月,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共查办各类食品药品案件4315件,涉案金额达535万元,收缴罚没款1309万元,取缔无证经营户52家,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26件,配合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29人。截至目前,全市未发生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巩固和发展了平稳向好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

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围绕着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突出问题,开展严密防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全面加强监督抽检和问题处置、持续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加快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大数据监管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并结合日常监管的难点、重点和专项整治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找准监管“穴位”,精准把脉,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对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的不同需求,针对农村集市假劣食品多发、中小学生热衷购买“五毛零食”、中老年人选用保健食品的困扰、食品企业一线员工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等问题,有侧重地推动了食品药品安全科普知识“走进市场”、“走进农村”、“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企业”,多管齐下,全面治理好食品药品安全的“事故多发地带”。

全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通过日常检查和抽样检验,先后查获“早产”豆干、两起火锅店回收使用“老油”、一家“无证”面粉生产厂、一批无检验检疫证明的冷冻牛肉等一系列食品药品违法案件,在全市迅速形成了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

部门访谈

强监管

坚决守住食品药品安全防线

———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李泽林

记者:作为食品药品安全的职能监管部门,是如何健全制度、服务民生的?

李泽林:下一步,南充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坚决守住食品药品安全防线。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完善“智慧食药”建设,大力推进市、县、乡三级联创,扩大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范围,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力度,围绕群众关心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从严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提高监管工作保障水平,严守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为加快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贡献食药力量。

记者:维护食品药品安全,食药监管部门有哪些具体措施?

李泽林:全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持续推进地方政府强化优惠政策支持,带动更多优势资源向食药行业聚集,大力吸引大型知名医药企业落户。开展惠民行动,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将12331平台、网络舆情、社会满意度调查三方面群众意见作为工作任务,持续开展好食品药品“你点我抽他检”、“食品快检进乡镇”等行动。树好队伍形象,规范执法行为,打造“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监管队伍。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是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严重威胁,维护食品药品安全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监督,欢迎市民通过“12331”投诉举报,对于相关违法违规行为,我们将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本版稿件记者唐甜文/图)

新闻推荐

蓬安县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出让公告蓬国土告字〔2018〕第10号

根据国家和四川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蓬安县人民政府批准,拟对下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实施公开出让。现将出让宗地规划设...

蓬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