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电影到电影南充瞄准文化新高地

南充晚报 2018-10-23 01:37 大字

▲《走进彝乡》拍摄现场 ▲《奔跑的花蕾》剧照 ▲《双生记》剧照

今年7月以来,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的主创团队奔走在大凉山腹地,就电影《走进彝乡》(暂定名)与当地有关方面进行接洽和开展采风活动。《走进彝乡》由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等单位联合摄制, 是南充市微电影向电影迈出的坚实一步。

成立专业协会首部微电影获好评

狱警的妻子要临盆, 而一服刑人员怀孕的妻子在探视期间, 也正好与狱警妻子同天临产。 面临着继续留在监狱值守还是陪伴妻子的选择, 这位狱警出乎意料地作出抉择:值守监狱。这不是茶馆坐客们的龙门阵, 而是微电影《双生记》所讲述的故事。

2015年底,以此故事情节为主线的微电影《双生记》在川中监狱开拍。细心的观众发现,《双生记》的人物并非专业演员, 而是狱警和服刑人员,也为这部25分钟的短片赢得了看点。《双生记》 是市电影微电影协会、川中监狱携手拍摄的以“平安与法治”为主题的微电影,也是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成立以来拍摄的首部微电影。同年,该片在全省政法系统“平安与法治”微电影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今年,该片获得第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法治微电影大赛评委会特别奖。

2015年11月,继《双生记》之后,一部以反映生本教育的微电影《奔跑的花蕾》开拍。《奔跑的花蕾》由市电影微电影协会副会长李蓬担任编剧, 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大学生柯欣毕业后到毗邻南充的某县农村小学支教,正好赶上县教育局在该校推行生本教育试点,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实践。柯欣怀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山区孩子的关心,克服老教师抵触、家长反对等种种困难,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 最终用鲜活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孩子们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同事认可、家长理解和县教育局肯定,并在全县推广, 为深入推行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进而为提升全县教育质量探索了一条新路。

《奔跑的花蕾》在央广网、凤凰视频、腾讯视频、优酷等网站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有观众评价称:《奔跑的花蕾》是一部成功的微电影,情节很真实,也很有现实意义,特别是柯欣的形象塑造得很成功, 人物性格真实、生动、形象丰满。虽然两位本色出演的老师人物相对有些单薄, 但总体来说,该片仍不失为一部优秀之作。希望此片能唤起更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

提高创作水平多部微电影获大奖

近年来, 南充市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微电影作品, 而支撑这些拍摄的是南充市相继成立的相关协会,比如,2015年9月成立的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

而在市电影微电影协会成立之前, 蓬安县的微电影创作就开始试水了。2015年,该县一些人士创作的微电影剧本《我的儿子我的妈》《五天五夜》《退证》,相继在县检察院、卫生局、计生局的支持下拍成微电影。虽然这3部微电影由蓬安县电视台拍摄, 比不上专业电影制片厂的大手笔, 但毕竟成为南充市文化百花园里的耀眼花朵。

“目前国内微电影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 不少微电影的质量还有待提高。”2015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微电影制作培训班上,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陈咏这样点评。在他看来,微电影虽然是电影短片,但拍摄质量应当和院线电影一样,让观众在观影时能得到和大电影一般的享受。

参加完那次培训班, 市电影微电影协会的微电影创作、拍摄水平大幅提高,先后组织拍摄了《乡邻》《及时雨》《春暖木门》《爱在茶乡》等电影短片。这些短片相继参加了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微电影大赛、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宁波国际微电影节、中国(绵阳)科技城法治微电影大赛等,分别获得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提名奖等荣誉。

转向电影市场展现本土历史文化

《老马奔驰》是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顾问陈咏创作的一个剧本,曾获得2014年“夏衍杯”剧本奖。为了反映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和展现家乡的历史文化、 民俗风情,该协会会长何朝礼和陈咏商量,决定将反映都市生活的喜剧故事《老马奔驰》改编成农村题材故事。

何朝礼称, 这是他从微电影到电影迈出的坚实一步。 他认为该片不论是从主题、 故事等方面都有利于运作。“微电影只能通过新媒体和一些地方电视台播放, 市场空间十分有限。而电影不同,市场前景大得很。”从微电影到电影, 何朝礼看中的是电影市场。

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18年暑期档,全国电影票房173.99亿元,同比增长6.74%。更让人关注的是,现实题材的影片很受热捧。 今年暑档期,《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戏》等中小成本现实题材影片较为卖座,而《邪不压正》《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等传统大制作、大场面、大卡司的影片反而没有实现出彩的市场表现。

分析这一市场特点, 何朝礼更加坚定了从微电影到电影之路, 更看好与专业机构合作。《老马奔驰》计划投资200万元。“200万元投资拍电影,对于南充这种城市,应该有经济实力参与。”何朝礼认为,南充历史文化悠久,不少历史人物和史实,都是搬上银幕的好题材。

从微电影走向电影, 南充电影圈正通过文化自信, 让电影文化阔步走向更加广袤的天地。

延伸阅读

何朝礼:敢吃“螃蟹”的制片人

2015年,在北京举办的微电影制作培训班上,来自南充的何朝礼对电影制片人的角色定位,让教授编剧的陈咏有些暗自吃惊。经过交流,陈咏对何朝礼改行微电影之举表示理解和赞赏。

今年45岁的何朝礼出生于旺苍农村,先后在广元和成都从事媒体工作。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 他来到南充负责某杂志川北办事处的工作。他前后刊发了数百万字新闻、文学作品,出版了《欲孽》《巴山岁月》《蜀风》《百舸争流》《天府新韵》等作品。几年前,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何朝礼的散文三卷本《絮语人生》。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希凡感言:何朝礼的儒雅在于他在经营的潮起潮落中始终是一个文化人,他凭着多年如一日的笔耕心织,凭着富有文化含金量的作品,求证着他对于文化人的忠诚持守。

通过这次培训,何朝礼与陈咏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感情。在南充,他发起并成立了南充市电影微电影协会,并邀请陈咏担任协会顾问。最让何朝礼兴奋的是,在陈咏的引荐下,该协会与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达成合作意向,先后拍摄制作了多部微电影,而在这些微电影中,何朝礼都是制片人。

“同拍摄电影一样,一部微电影的拍摄和制作, 同样离不开制片人,制片人的角色担负着项目发起、融资、组建主创团队等任务,包括导演和演员的物色、 资金的预算和使用、宣传和发行。一个成功的制片人可以要求电影的走向以及风格,并凌驾于导演之上,成为电影内容的主导者。”陈咏说。 李波 文/图

新闻推荐

以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主要内容“五化”工程 让乡村容颜改

本报讯(郭安平)国庆期间,笔者驱车驶过蓬安县巨龙镇分水岭村,只见柏油公路环绕村庄,绿意盎然的植被焕发勃勃生机,随处可见的文化...

蓬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蓬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