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水通产业兴 村民过上好生活
●本报记者 张蓉萍 见习记者 罗虹 实习生 柴梓嫣
夏日炎炎,在蓬安县长梁乡鹅项颈村,一栋栋川北民居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间,白墙青瓦,美景如画。房前屋后瓜果飘香,乡道公路盘绕着青山绿水,连接着村头组尾,铺设到每家每户,安全放心的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7月16日,记者来到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对口帮扶的鹅项颈村,了解这个曾经不通公路、不通自来水、无产业的贫困村所走出的脱贫攻坚路。
夯实基础设施 贫困村展新颜
采访前,记者就已获悉,位于蓬安县西部的鹅项颈村,是长梁乡最偏远的山村,山高坡陡、土壤贫瘠,有“十个梁子四条沟”之称,水资源奇缺,是全县有名的旱山村。通自来水前,全村228户805名村民只能靠着双肩,到山沟里挑水吃。
“如今熬过了苦日子,日子越过越甜,越来越有盼头。”记者在鹅项颈村采访时,村民陈道东站在自家水泥院坝内,向记者感慨着鹅项颈村几年来的喜人变化。
“要是只需要挑水,那还好,但当时村里又没条像样的路,全是泥巴路,有时不慎走进不知深浅的草丛,深一脚浅一脚,左摇右晃,到家时,一担水往往所剩无几。”回忆起挑水吃的日子,陈道东摇了摇头,但是说起现在的日子,他满脸笑容。“村子的变化大,这得感谢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的帮扶,不仅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家里还通了自来水,不用再挑水,而且政府还帮助我建了新房。”
陈道东自豪地向记者展示着他家新房,屋内整洁明亮,打开厨房的水龙头,流下清水哗哗;屋外白墙青瓦,宽敞的水泥院坝可摆上四五张方桌,院前是一片柑橘园和一块长势颇好的黄精地。
在陈道东新房旁,有一间简陋的毛坯房,几乎只剩框架,屋顶脱落、房门破败,形成鲜明对比。“这是我们家以前的房子,一家六口人挤在狭窄的毛坯房里,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陈道东说,2014年,鹅项颈村被列入省级贫困村,当年年底,政府对他家房屋进行了改造,2015年春节前,他们一家搬进新房过了个舒心年。
近年来,在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对口帮扶下,鹅项颈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修起通村通户道路9公里,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建起人饮工程11处,解决了村民吃水难、无水吃的问题;全村C级、D级危房改造60余户,易地扶贫搬迁1户,解决了安全住房问题;对农网进行升级改造,解决了村民用电安全问题;修建了村文化室和村卫生站……
产业帮扶促增收 村民走上致富路
沿着村里一条“之”字陡坡路向下,一个大门出现在记者眼前,门前立着一块门牌:蓬安县长梁乡鹅项颈村扶贫奔康产业园。记者还未走进,阵阵鸡鸣已先入耳。
“咯咯咯,吃饭了。”扶贫奔康产业园里,在一位名叫唐兴川的饲养员招呼下,之前还在山林间奔跑的数千只鸡闻声而动,纷纷聚集在唐兴川身边抢食。
“我和我姐唐晓琼2014年决定返乡创业发展养殖业。”给鸡喂完食的唐兴川向记者介绍,创业之初,由于姐弟俩缺技术、缺经验,第一年收益并不好。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为姐弟俩落实了专业技术人员,点对点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在养殖技术人员指导下,姐弟俩决定饲养跑山鸡,并且采用放养的方式。“这样养出来的鸡,胴体丰满、肉质细嫩、野味浓厚,不愁销。”唐兴川说,养殖场规模从最初的几十只发展到如今的5000多只,还养了羊。
通过帮扶,唐兴川姐弟俩实现致富,还不忘带动村民共同发展。“有15户村民在我们这里托养鸡羊。村民也可以托养鸡苗,15元一只,鸡苗成熟后,一只鸡能卖55元,卖出后,我们不仅要返还村民的成本费用,还要和村民平分盈利。”唐兴川说。
记者在鹅项颈村采访时发现,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有中药材黄精。“去年我家只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种植黄精,收入1万多元。我家今年种了8亩多黄精。现在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有时要请人来除草。”村民陈红春说,好的黄精不愁没有市场,很多都是买方自己过来买。
“我们村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黄精,全村黄精种植面积有50多亩,创收近百万元。”鹅项颈村村主任陈乾海说,尽管鹅项颈村2016年年底就出列贫困村,但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的后续扶贫措施一直在跟进。去年,西南石油大学后勤服务公司(南充)还帮村民销售了几百只土鸡、上千斤柑橘,所有收益归村民。
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派驻鹅项颈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维说,鹅项颈村虽然出列贫困村,但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对口帮扶鹅项颈村的力度不会减,接下来会在巩固提升帮扶成效、大力发展产业等方面持续用力,确保鹅项村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提升,村民脱贫不返贫。
如今,鹅项颈村摆脱了“出门靠走、喝水靠挑、收入看天”的贫困状况,条条平坦宽阔的村道公路缩短了“十个梁子四条沟”的距离,在养殖大户、种植大户的带领下,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新闻推荐
在蓬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平时是医生、教师、行政干部、公司职员、个体老板……但只要遇到抗洪抢险、溺水打捞、山地搜...
蓬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蓬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