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一辆三轮车、一把扫帚13年如一日 为县城“美容”
●郭安平
城市里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遍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无论烈日炎炎或是狂风暴雨,他们从未缺席这座城市的日日夜夜。一双手、一辆三轮车、一把扫帚,城市的清道夫——— 环卫工人们每天为这座城市清扫保洁,迎接黎明的到来。
这样日复一日的工作,年近60岁的邓小玲,一干就是13年。
夜色中一抹橙黄
5月27日,凌晨5时不到,空气中弥漫着些许雾气,连续几日降雨,天气有点冷。此时,邓小玲已经醒了,多年的环卫工作,让她早习惯了这个时间起床,即使不设闹钟。
刷牙洗脸,看一眼屋外灰蒙蒙的天,再进屋拿起橙黄色的环卫服放到自行车筐里,邓小玲蹬上自行车往相如文化公园赶。没多久,她就来到公园里的存车处,打开路边的环卫箱,取出扫帚,开工了。
邓小玲的小组有5个人,负责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相如文化公园。凌晨5时,宽阔的马路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寂静。趁着没有车流,邓小玲一刻不停,穿上工作服开始工作。
相如文化公园每天人流如织,两侧也有不少商铺,要清理的垃圾很多。地上的烟头,绿化带里的塑料瓶、废纸,这些东西都要夹出来,很费事儿。邓小玲从文君大道路口开始,一路向北,先清扫一遍,再用夹子夹一遍,烂水果、废纸板等都需要她清扫干净。
在路灯的映衬下,几个泛着橙黄的影子在路边弯着腰,沙沙的扫地声成了唯一的声响。忽然一辆汽车驶过,一个烟头从车窗内被丢了出来,邓小玲抬头看了一眼,没说话,低下头继续扫。
约一个多小时后,邓小玲将自己负责的区域都清扫过了一遍,然后再仔细检查一遍,路面终于恢复了原本干净的面貌。
一干就是十三年
忙碌的时间过去,看着干净的路面,邓小玲可以休息一会儿了。她掏出手机,看了一下时间,已经6时过了,肚子有些饿,在停三轮车的地方,她放下扫帚,准备抽空吃个早饭。
同事已经把早饭拿了过来,她接过早饭,蹲在路边吃了起来。在吃早饭的间隙,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邓小玲近60岁,家在蓬安县天成乡。她年轻时当过代课教师,还外出打过工,挣得不多,就又回家务农,有时打些散工。
像大多数农村人一样,她全是靠自己的体力挣钱,养蚕、养猪、养鸡,起早贪黑地干,攒下一些钱,随着年龄大了,体力活干不动了,就到县城继续打工。
后来儿子大学毕业,留在成都成家立业。看着孩子能自力更生,他们老两口也不再那么拼命,她不再打工,转行做了环卫工。老伴退休后,也不时帮衬她一些。
“从2005年进环卫所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过了13个年头了。”邓小玲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一天打扫十几遍
吃过早饭,邓小玲回到停车处,开始保持清洁的工作。在短短的早餐时间,公园里已经有来来往往的行人,行人路过时会留下一些垃圾,而路边的商家,有时也会把从屋里打扫出来的垃圾,直接堆到路边。而这些垃圾,全部都成了她的工作。为了保持干净,她每天要在自己负责的路段走上十几遍,有时会更多。来来往往,不断挥动扫帚,将垃圾清扫干净。
工作13年,邓小玲和公园旁的商户也慢慢熟悉起来。有家商铺的店主给邓小玲她们提供免费的开水。冬天里,店主会给她们灌上滚烫的开水。
在接下来的4个多小时,邓小玲大部分时间都是穿梭在公园里面,清扫地上的垃圾。有时候累了,就坐在路边休息一会儿,欣赏清扫后整洁的路面,然后喝口热水。“经常见有人路过,随手就把垃圾丢在路边,还有的丢塑料瓶,我就趁着车少的时候捡走。”
“路边的烟头,难以清扫的口香糖,公交站边的纸团,垃圾桶附近的果壳,绿化带内的塑料瓶……这些随手丢下的垃圾,都会加重我们的工作负担。”回家路上,邓小玲发出感概,职业无高低,环卫工人的工作应该得到人们足够的尊重。而尊重环卫工人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她们的劳动成果,爱护这个城市的环境卫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亮范涛)5月28日上午,蓬安县城建国土综合执法大队、城管局与水电气等部门联合行动,对县城玉凤街上的15处违建进行了...
蓬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蓬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