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双腿残疾的邓天勇不等不靠,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摘掉了穷帽,家庭年收入超过7万元,他说:“好日子是靠勤劳双手干出来的”

南充日报 2017-10-19 09:55 大字

●郭安平

10月的蓬安县诸家乡太极村,苍翠欲滴。天刚放亮,邓天勇便起了床,收拾屋子,打扫院坝。一切忙完,到厨房里喝上两碗妻子刚做好的热粥,便瘸着双腿出门去干活。虽然年过50岁,且双腿残疾,但邓天勇一点也不服老,刚刚摘掉穷帽的他对未来的生活更加信心满满。

身残志坚 残疾少年勇挑生活重担

1966年夏天,邓天勇出生,父亲为他取名“天勇”,希望他天生勇敢,不畏困难。谁料一场突如其来的怪病,让他双腿行走困难。这年,他刚满13岁。

求学的大门关上后,小小年纪的他开始寻找人生的另一扇门。对于一个双腿残疾的农村贫困少年来说,这个过程注定充满艰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篾匠很“吃香”。对腿脚不灵便的邓天勇而言,成为篾匠是“改变贫困命运”的选择之一。

虽然篾匠是门苦手艺,但邓天勇凭着头脑灵活和肯吃苦的精神苦练基本功,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学会了编篾席,编扎竹榻、竹靠椅、竹匾等用品。

1981年,邓天勇只身到巴中,凭着一手好活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不到三四个月他就赚了800多元。这对于当时的农村来说,算得上是一笔巨款。

正当邓天勇开始规划以后的生活时,父亲病故。料理完父亲的丧事,母亲又大病一场,在外辛苦积攒的钱很快就花光了。母亲病重,两个弟弟尚小,身为长兄的邓天勇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不等不靠 用勤劳双手摘穷帽

邓天勇祖祖辈辈生活的太极村,绵延大山如同道道栅栏,让贫困出不去、富裕进不来。2014年,全村1300多人中,贫困人口就有144人。

贫困户吃低保,别人争得面红耳赤,双腿残疾的邓天勇却总想让出去:“脱贫靠劳动,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

2014年,蓬安39个乡镇中,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171个,贫困户20139户、6239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0.6%。该县分析出因病、因残等7种致贫原因,并采取“1+2+N”的模式帮扶,即每户1名帮扶责任人,2项以上扶持政策,家庭成员每人1条帮扶措施。拿邓天勇家来说,孩子享受教育补助,每人每年1000元;全家享受人身意外险、医疗补充险,阻断“因病致贫”。

政府“兜了底”,致富靠自己。蓬安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00多个,人均可获得产业扶贫资金1200元。太极村发展良种水稻种植,县乡的农技专家前来进行技术指导,邓天勇第一个报了名。

“从娘肚子里出来就和土地打交道,我对种粮食太熟悉了,我这辈子可离不开庄稼地。”邓天勇说,在地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自信种粮也能种出一片新天地。

2016年,邓天勇揽下全村外出打工农户撂下的20亩田地,并做了详细规划:10亩田种水稻、4亩地种玉米,剩余的6亩地种花生、油菜、小麦、生姜和中药材等。

在常人看来,这项规划对于双腿残疾的邓天勇来说根本不能实现。

“好日子不是等来的,也不是给来的,而是靠勤劳双手干出来的。”面对质疑,邓天勇开始向脱贫宣战。“每天,全村起的最早的是邓天勇。弄好家务活,他赶到田间地头时,有时天都还没大亮。”村民邓全志常常看到邓天勇和妻子在地里除草、耕地、施肥……

“种地最讲科学的要数邓天勇。”驻村第一书记曹祥记忆深刻,每到施肥、施药的季节,邓天勇总要把农技巡回小组的技术人员请到庄稼地里指导。

1年多时间里,邓天勇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今年他还扩大了种植养殖规模,仅水稻就种了19亩。“今年光谷子就收了两万多斤。”指着装得满满实实的粮仓,邓天勇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种粮、养殖和编竹器,今年他家收入已超过7万元。

新闻推荐

村小有了电子白板和云平台

●郭安平采访地点:蓬安县相如镇清溪小学雁坪坝村小采访对象:雁坪坝村小教师李德红雁坪坝村小学,隶属于蓬安县相如镇清溪小学,是蓬安目前仅有的几所村小之一。学校有100多个孩子,从一年级...

蓬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蓬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